敗經/卷六 實敗

  卷六 實敗

   事實物化 虛實相宜

   兵法最忌“形見勢绌”四字,常宜隐隐約約,虛虛實實,使賊不能盡窺我之底蘊。若人數單薄,尤宜知此訣。若常紮一處,人力太單,日久則形見矣。我之形既盡被賊黨觑破,則勢绌矣,此大忌也,必須變動不測,時進時退;時虛時實,時示怯弱,時示強壯,有神龍矯變之狀。老湘營昔日之妙處,全在乎此。此次以三百人紮牛角嶺,已是太呆,正蹈形見勢绌之弊。除夕曾函止之,十一日五旗失隘後,再以第三旗紮此,則更呆矣。仰即熟思審度,不可紮則竟撤之,聚合一處,

   俟賊至則并力決戰,得一勝而銳氣全複矣。如慮賊抄我軍後路,即退保樂平,亦無不可,不必定有進而無退也。

   用兵之道 奇正互用

   凡用兵,主客奇正,夫人而能言之,未必果能知之也。中間排隊迎敵爲正兵,左右兩旁抄出爲奇兵;屯宿重兵堅紮老營與賊相持者爲正兵,分出遊兵飄忽無常伺隙狙擊者爲奇兵;意有專向吾所恃以禦寇者爲正兵,多張疑陣示人以不可測者爲奇兵;旌旗鮮明使敵不敢犯者爲正兵,赢馬疲卒偃旗息鼓本強而故示以弱者爲奇兵;建旗鳴鼓屹然不輕動者爲正兵,佯敗佯退設伏而誘敵者爲奇兵。忽主忽客,忽正忽奇,變動無定時,轉移無定勢,能一一區而别之,則于用兵之道思過半矣。

   攻其不備 出其不意

   浙省業已解圍,該逆紛紛肆竄,難保不意圖上犯。該軍人數無多,宜專守城内城外,不可遠紮他處。但可于百裏之内,伺隙雕剿。雕剿者,如鸷鳥之擊物,破空而來,倏忽而去。無論有獲無獲,皆立即揚去。用兵者,師其意,探明賊之所在,前往狙擊一次,無論或勝或否,皆立即收隊,迅回老營。徽郡通浙之路甚多,必應分道确探,不可專注一路。探明賊之所在,前往雕剿。四十裏以内,本日即可往返。四十裏以外,須擇地駐宿。總以“出其不意”四字爲主,老營仍紮郡城内外,斷不可動。街口深渡,皆不可紮。恐人數太單,一處失利,各處驚惶。

   弱示之強 強示之弱

   休甯之賊,棄城而逃,郡城必不以爲然!即竄清華婺源之賊,亦必憾休賊之經遁,必酌分賊股添守徽郡,再據上溪,圖攻休漁兩處。我軍辦法不患歙城之不能克,而患休城之不能守;不患賊之直攻休甯,而患賊之先攻漁亭。現派唐桂生駐守漁亭,兵力太薄,極不放心。應請閣下督帶所部迅回漁亭,深溝高壘,嚴防婺賊回上溪口,而犯漁亭,老湘營守休邑,城大而兵少,不能分兵援漁,聞閣下向日濠牆不能堅固,此次務祈加修。如漁亭能保守一月平安,則郡城之賊三月必退,此弟之可以理斷者也。凡用兵之道,本強而故示敵以弱者多勝,本弱而故示敵以強者多敗。

   勿慕虛名 不求實利

   第聲聞之美,可恃而不可恃。兄昔在京中頗著清望,近在軍營亦獲虛譽。善始者不必善終,行百裏者半九十裏。譽望一損,遠近滋疑。弟目下名望正隆,務宜力持不懈,有始有卒。治軍之道,總以能戰爲第一義。倘圍攻半歲,一旦被賊沖突,不克抵禦,或緻小挫,則令望隳于一朝。故探骊之法,以善戰爲得珠,能愛民爲第二義,能和協上下官紳爲第三義。願吾弟兢兢業業,日慎一日,到底不懈,則不特爲兄補救前非,亦可爲吾父增光于泉壤矣。精神愈用而愈出,不可因身體素弱過于保惜;智慧愈苦而愈明,不可因境遇偶拂遽爾摧沮。

   人心中虛 其實無妄

   人必中虛,不著一物,而後能真實無妄。蓋實者,不欺之謂也。

   人之所以欺人者,必心中别著一物,心中别有私見,不敢告人,而後造僞言以欺人。若心中了不著私物,又何必欺人哉?其所以自欺者,亦以心中别著私物也。所知在好德,而所私在好色。不能去好色之私,則不能不欺其好德之知矣。是故誠者,不欺者也。不欺者,心無私著也。無私著者,至虛也。是故天下之至誠,天下之至虛者也。當讀書則讀書,心無著于見客也。當見客則見客,心無著于讀書也。一有著則私也。靈明無著,物來順應,未來不迎。當時不雜,既過不戀,是之謂虛而已矣,是之謂誠而已矣。

   大言不實 實言無華

   以諸葛之智勇,不能克魏之一城;以範韓之經綸,不能制夏之一隅。是知兵事之成敗利鈍,皆天也,非人之所能爲也。近年書生侈口談兵,動辄曰克城若幹,拓地若幹,此大言也。孔子曰:“攻其惡,無攻人之惡。”近年書生,多好攻人之短,輕诋古賢,苛責時彥,此亦大言也。好談兵事者,其閱曆必淺;好攻人短者,其自修必疏。今與諸君子約爲務實之學,請自禁大言始。欲禁大言,請自不輕論兵始,自不道人短始。地方新複之後,善後事宜,俱應悉心整理。惟求治亦不可過急!該署牧甫經抵任,即思百廢俱舉,政教并興,事雖易言,宜就所當務者次第施行。做一件,算一件,行一步,算一步,讀書人之通病,往往志大言大,而實不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