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02]法華義疏第三信解品第四 此是譬說開三顯一。化中根人中。第二明中根人領解。仍其得解立品目故。言信解品。就中初開爲二。第一經家叙中根人得解之相。第二從而白佛言以下。出其領解。第一可見。就第二領解中亦有二。第一從初訖六十八行偈。正領解。第二從世尊我今得道得果以下。有十八行半偈。歎佛恩深難報結成領解。就第一正領解中。亦有長行偈。就長行中亦有二。第一先出其今昔所懷。第二從世尊我等今者以下。正領上十譬及方便品中十種法說。就第一先出其今昔所懷中。卽有二。第一出其昔日不求大之所以。第二從我等今於佛前以下。出其今日得大。內心歡[2903]憙。就第一出其昔日不求大之所以中。卽有二。第一直言有三妨故不求。第二從世尊往昔以下。別釋三妨。三妨者。一居僧之首故不求。二年朽邁故不求。三自謂已得故不求。言昔日大品座席時。我親爲諸菩薩覆講大乘因果之理。于時自知大乘之道實尊可求。而不求者。有此三妨故也。一居僧首故不求者。夫[0804]少乘之法。執敎定宗。位有次第。出入制時。動靜須容。今須菩提旣爲上坐。若欲學大乘輕輕出入不用制者。則諸餘新學聲聞。廢其戒法日增造非。二年朽邁故不求者。雖居僧首。年時若莊猶可應學。而今年老。無能可得。且不宜竝立年莊輕輕出入。三自謂已得故不求者。雖有二妨。若都無得何敢不學。而于時佛言汝等出三界已得𣵀槃。有此三妨故不求也。就第二別釋三妨中。卽有二。第一從初訖得𣵀槃證。釋第三自謂已得故不求。第二從又今我等以下。釋第二年朽邁故不求。但不別釋第一居僧首故不求。本義云。無所堪任不復進求阿耨三菩提者。此釋居僧首故不求。說法旣久者。聞波若敎來旣久也。我時在座者。謂波若坐也。從身體疲懈以下。言勞神於少乘無相法中。而不求菩薩大乘道也。從我等今於佛前以下。先出今昔所懷中。第二出今日得大內心歎憙。卽可見。不求自得者。謂上三妨不求。今卽自得也。本義云。從此以前略領解。從譬若有人以下。廣領解。而今不記。從世尊我等以下。長行中。第二正領上十譬及方便品中十種法說。更擧譬作領故。就中亦開合有二。然上火宅中本有十譬。而今但領七譬。不領第六見子勉難故歡憙譬。第七諸子索車譬。第十不虛妄譬。所以爾者。旣領第五見子勉難。卽第六其父歡憙。不領自去。今第七諸子索車此是惑情。且非今日之要。今旣能信開三顯一之義。則此第十不虛妄譬無應復領。所以此三譬。略而不領也。今雖領七譬倍一爲八。第一從譬若有人以下。訖坦然[1105]決樂無復憂慮。名爲父子相失譬。此[1206]卽領上火宅十譬中第一宅主譬。亦遠領方便品十種法說中。第一開三顯一。第二從爾時窮子傭賃展轉以下。訖我雖年朽猶故貪借。名爲父子相見譬。此卽領上火宅中第二。名長者見火起譬亦遠領方便品中。第二法說明如來見衆生爲五濁所惛。第三從*卽遣傍人以下。訖往至貧里以求衣食。名爲呼子不得譬。此卽領上火宅中。第三名長者求子不得譬。亦遠領方便品中第三法說。明如來以大乘不得化衆生。第四從爾時長者將欲誘引其子以下。訖然其所止猶在本處。名爲呼子得譬。此卽領上火宅中第四。名長者求子得譬。亦遠領方便品中第四法說明如來以少乘化衆生得。第五從世尊爾時長者以下。訖下劣之心亦未能捨。名爲付財物譬。而此譬不領今日上意。遠領昔日大品座席意。第六從復[2807]侄少時以下。訖自鄙先心。名爲見子長大譬。此*卽領上火宅中第五。名長者見子勉難譬。亦遠領方便品中第五法說。明如來見三乘人大乘機發。第七從臨欲終時以下。訖先所出內是子所知。名爲付家業譬。此卽領上火宅中。第八等與大車譬。亦遠領方便品中第八法說。明如來正說法華。第八從是時窮子以下。訖今此寶藏自然而至。名爲窮子得家業故歡憙譬。此卽領上火宅中第九。名諸子得車歡憙譬。亦遠領方便品中第九法說。明三乘受大乘修行。今第一父子相失譬。就中有四。第一名子背父而去。以譬衆生昔二萬億佛時。曾廩大乘化。而後失大乘流行。第二從其父先來以下。名父覓子不得。以譬如來從衆生[1401]失解以來。恒覓應機而不得。第三從時貧窮子以下。名子還近父。以譬衆生雖失大乘解。猶有感佛出世之機。第四從父每念子以下。名父失子憂念轉深。以譬如來見衆生雖有感佛出世之機。猶爲五濁所惛。起慈彌深。譬若有人者三乘人。自譬己身。年旣幼稚者。譬失解不久。捨父逃逝者。譬背佛流行六道。失解後理中[2202]蜜有背佛之義。故云逃。問曰衆生失大乘解。如來在世而失。就化他方故失耶。答曰如來在時。衆生念法心未薄。但就化他方之後而失也。卽問。然則應言但父捨子而逃子不背父也。答曰捨父者。但譬其失解後不復向佛。是非正譬失其大乘解也。然若論如來就化他方。正由衆生盡感佛在世之機。非如來故欲先捨此而去。然則子先背父猶不離也。又問如來明達衆生後必失其大乘解。何勞用大乘爲化。答曰夫聖人說法。非但當時卽利。遠取後益也。何者今言失者。但廣起煩惱以覆本解故云失。非謂永絕。所以後發大機時。力其本解爲化甚利。然則遠取後益明矣。或云年旣幼稚者譬大乘解弱。唯由年少無知故。捨父逃逝。若年長大有智云何捨父。故知是譬解弱父則可去。但於義難通。若以幼稚譬解弱者。下言年旣長大。亦應譬解强大。如言幼稚無知故捨父者。亦應年旣長大時不可捨父。而猶馳騁四方。故知幼稚非譬解弱。久住他國者。大乘敎譬己國。人天敎爲他國。言失解之後久在人天敎中修行也。或十二十至五十歲者。明其住他國年數也。譬失解之後逕流五道也。然失解或有但逕人道。仍更値佛得其本解者。或先逕畜生後生人道。仍更値佛得其本解者。故言或十二十。或有備逕五道然後値佛得其本解者。故云至五十歲。未必盡行五道故云或也。經云五戒得人身。十善得天身。若爾旣云久在五戒十善敎中。何復一生畜生故云二十。答曰此就宿業爲論故然。何者雖在五戒十善之中。若其宿業應先受畜生者。必一生畜生。然後得人故云或二十也。年旣長大加復窮困者。年長譬失解久。言年少時以少衣食足給。而長時非以少物可堪。故云加復窮困。內合衆生失解旣久。則非微善願力可資也。馳騁四方以求衣食者。言各隨其業徑流四生求覓道理也。漸漸遊行遇向本國者。言雖復久住他國。理非永背己國也。譬衆生雖復失解久在五戒十善敎中。理非永失其本大乘解也。而向本國非卽。故云漸漸。從其父先來以下。第二名父覓子不得。內合如來從衆生失解以來。恒覓化機不得。就中亦有二。第一直言求子不得。內合直明覓化機不得。第二從中止一城以下。明雖有失子之憂。猶不廢其家業大事。內合如來雖一方衆生不得應機。而不廢其敎化常事。中止一城者。一城譬一大乘敎。敎譬城義卽如恒釋。言如來恒在一大乘敎中也。從其家大富以下。皆譬佛果備有衆德。臣譬八地以上。佐譬七地以下。吏譬緣覺。民譬聲聞。像譬大乘法。馬牛羊譬三乘法。從佛宣如出。化功歸己如入。施化非一方故。云乃遍他國。商估賈客亦甚衆多者。商估背賤求貴。譬從佛敎化諸菩薩也。從時貧窮子以下。第三名子還近父。內合衆生遠有感佛出世說法之機。就中卽有二。第一時貧窮子遊諸聚落逕歷國邑者。明子近父之由。言遊行不已故得近其父。內合衆生逕行五戒十善不已故。有感佛出世說法之機。遂[2503]倒其父所止之城者。第二正明近父。內合正有感佛出世之機。然是非正感一敎。但汎明有如是感敎之機也。從父每念子以下。第四名父失子憂念轉深。內合如來見衆生失大乘解廣起煩惱。起慈彌深。就中亦有二。第一從初訖每憶其子。直言失子憂念。內合如來憂念衆生失大乘解。亦可直言失大乘衆生憂念。第二從復作是念以下。假設明得子無憂。內合亦假設得大機無憂。父每念子。與子離別。五十餘歲者。譬失大乘解洷流五道也。然上直言五十歲。此併阿修羅爲六道故云餘。或云無別阿修羅道[0801]只是鬼神道中最勝者。離出詺阿修羅。旣被出故言餘。若實別有[1002]阿羅道。則應言六十歲不言五十餘也。一云不然。別有阿修羅道何則善有三品。下品感阿修羅。但其多諂曲求道甚難。故貶之令在鬼神道中。非無別阿修羅道也。而未曾向人說如此事者。言一應以來。未向聲聞辟支等。說衆生失其本大乘解事也。但自思惟者。言但佛獨思也。心懷悔恨者。悔在於父。恨在於子。何則悔不堅賞。恨不顧生。內合亦然。悔在如來。不堅用大乘爲化。恨在衆生。都不尋其本大乘解。自念老朽者譬廢大乘敎來久也。多有財物金銀珍寶。倉庫盈溢者。譬大乘敎所明佛果衆德。無有子息者。言無堪受大乘衆生。一旦終沒。財物散失。無所委付者。言由無大機。若就化他方。則大乘道。無利於此衆生。是以慇懃每憶其子者。言每憶衆生無大機。從復作是念以下。第二假設明得子無憂。我若得子。委付財物。[2703]坦然*決樂。無復憂慮者。言若得衆生大機爲說大乘。卽稱如來本意者。無復憂慮也。所以知此譬必領上火宅第一宅主譬。亦領方便品第一法說開三顯一者。此言父卽同上火宅長者。亦同方便品今我亦如是。又此言其家大富。財[0404]寶無量。多有僮僕。臣佐吏民。卽同上火宅財富無量。多有田宅。及諸僮僕。亦同方便品安穩衆生故。以種種法門。宣示於佛道。但其間亦有少少不從。而其大致不乖也。從爾時窮子以下。第二名爲父子相見譬。此譬領上火宅中第二。明長者見火起譬。亦遠領方便品第二。明如來見衆生爲五濁所惛。就中亦有二。第一從初訖疾走而去。先明子見父。內合衆生以人天少機感佛。第二從時富長者以下。明父見子。內合如來見衆生有人天少機。然上但言長者見子。不言諸子見長者。內合但明以智照機。不明以機感聖。但此以義倍明。就第一子見父開爲二。第一從初訖威德特尊正明見父。內合衆生正以人天少機感佛。第二從窮子見父以下。明見父生畏避心。內合衆生少機欲避大乘佛。傭賃展轉。遇到父舍。住立門側者。修行五戒十善不止之力。今以人天少機得感如來。若以大乘機感。如立門中。而今以人天少機感故。云立門側。遙見其父居師子床者。以言遠機感居十力無畏坐佛也。寶机承足者。權實二智爲兩足。二諦境爲寶机。言如來常以權實二智照二諦境。如寶机承足。諸[2705]波羅門譬八地以上。刹利譬七地以下。居士譬內凡夫。然此中佛應是一果佛。若爾則是法身。法身之地內凡夫那得共在者。*只就一果應身爲明故然。不就眞身也。以眞珠瓔珞。[0306]賈直千萬。莊嚴其身者。言諸菩薩以萬行功德智慧以修己身。吏民譬[0407]避支。僮僕譬聲聞。白拂譬無相解。言二乘人以無相解拂煩惱塵。然是則二乘人自拂。何關拂佛。解言。二乘人能自拂。正由佛敎故。義關拂佛。淨名言衆生病故我病。衆生病喩我病亦喩。是其義也。亦可。佛無可拂故。但自爲執非爲拂佛。如諸菩薩以眞珠瓔珞。自莊嚴也。覆以寶帳者。譬佛慈悲兩德覆六道四生。垂諸花幡者。花幡是能化人目。譬四攝能化衆生。香水灑地者。言以禪定水灑淨戒地。淹煩惱塵。散衆名花者。譬七淨。羅列寶物者。譬佛果諸功德。敎從佛出故言出。化功歸佛故言內。前人受敎爲取。佛授記爲與有如是等。種種嚴飾。威德特尊者。言萬德備有也。從窮子見父以下。第二明見父生畏避心。窮子見父有大勢力者。譬佛有大乘敎力。卽懷恐怖者。大乘敎非其人天少機分也。悔來至此者。悔以少機感大乘佛。竊作是念。此或爲王。或是王等者。言是說一乘佛。或是說三乘佛。非發言但理中爲論故云竊。非我庸力得物之處者。言雖復說一乘佛。說三乘佛。非我人天少機相宜也。不如往至貧里。肆力有地衣食易得者。五戒十善爲貧里。衣食譬人天果。言不如更就五戒十善敎中修行易感人天果也。若久住此或見逼迫。强使我作者。若以人天少機。久就說大乘佛。或用大乘敎逼我少機强使修行也。作是念已疾走而去者。言就其人天少敎也。從時富長者以下。第二明父見子。內合如來見衆生有人天少機。就中亦有二。第一正明見子。以對上正明子見父。第二從卽作是念以下。明父見子開暢念。以對上子見父生畏避心。子見父生畏避。父見子生歡憙者明矣。時富長者。於師子坐。見子便識者。卽知是我所失子。內合如來在法身之地。見人天少機衆生。卽知是我昔二萬億佛處。以大乘爲化者也。心大歡憙者。或更如本得爲子故生憙。內合亦爾。或更發其本大乘解故生憙。從卽作是念以下。第二明父見子開暢念。內合如來見衆生善根不斷。始發可化之機。卽開暢念。我財物庫藏今有所付者。言今旣發可化之機。後必更發大機故。言我大乘敎有所付也。我常思念此子無由見之者。言從衆生失大乘解以來。恒思欲以大乘爲化。而機未故無由得化也。而忽自來甚適我願者。言今始發可化之機。卽稱如來本意故。云甚適我願。我雖年朽猶故貪惜者。言雖復廢大乘敎來久。而衆生旣發可化之機故。猶欲以大乘爲化。故云貪惜。惜者謂不可輕也。然此中所明。非言已發大機。但言因此可化之機後必發大機之謂也。然所以知此譬領上火宅中第二明長者見火起譬。亦遠領方便品中第二。明如來見衆生爲五濁所惛者。但其文雖有廣狹之殊而其大意卽同。何者。此言門側之子。卽同上火宅被燒三十子。亦同方便品見六道衆生。又此言見子歡憙之父。卽同上火宅見火起生驚怖長者。亦同方便品能見五濁如來。所以知領上火宅第二見火起也。問曰此子但在門側。不爲火燒。上子在於宅內。亦得被燒。然則子義雖同。燒與不燒旣殊。那得相卽。解言上子雖復被燒。豈無人天少機。此子雖有人天少機。豈不被燒。是乃上中。但明爲五濁所惛之義。不明有人天少機。此中亦但明有人天少機之義。不明爲五濁所惛故然。然此亦聖人隨其處處所宜互擧而出也。又問上子但受火苦。而不見其父。此子得見其父不爲火苦。見父與不見旣殊者。亦子義雖同。那得相卽。解言上子但受火苦。而不見其父者。直明衆生爲五濁所惛之義不明以人天少機感佛故。然此子見父而不爲火苦者。但明以人天少機感佛之義。不明爲五濁所惛故然。然是亦互擧出之。又問上父見子而驚。此父見子生憙。然則父義雖同。驚憙相違。那得相卽。解言夫衆生機有二。一戒莫惡機。二勸修善機。上就見戒莫惡機爲明。故驚而不憙。此就見勸善機爲明。故憙而不驚。此亦互擧爲顯。若通爲論。卽此三義共在一體。所以知此譬領上火宅中第二見火起譬也。從卽遣傍人以下。第三名喚子不得譬。卽領上火宅中第三。長者求子不得譬。亦遠領方便品第三。明以大乘化衆生不得。然上火宅第三求子不得譬有二意。第一明長者將欲求子。先以己身所得力富作思惟。而諸子無知故。力富非其時。內合先以如來所得實智作擬宜。而衆生無大機故。實智非其時。第二以畏語作思惟。而諸子猶無知故。不得以畏語求子。內合以大乘敎作擬宜。而衆生猶無大機故。不得以大乘爲化。今皆領之。但開文倍一爲三。第一從初訖何爲見捉。名爲一喚不來。卽領上火宅中第一。先以己所得力富作思惟。而諸子無知故。力富非其時。亦遠領方便品中第一。先以如來所得實智作擬宜。而衆生無大機故。實智非其時。第二從使者執之猶急以下。名爲再喚不來。卽領上火宅第二。以畏語作思惟。而諸子猶無知故。不得以畏語求子。亦遠領方便品第二。以大乘敎作擬宜。而衆生無大機故。不得以大乘爲化。第三從父遙見之以下。難喚故放。內合二擬宜皆息。卽遣傍人急追將還者。傍人譬實智。法身當正體故。智爲傍人。此卽領上云我身手有力當以衣裓若以机案從舍出之。亦遠領方便品我所得智慧。微最第一。爾時使者疾走往捉者。譬以智就機。窮子驚愕稱怨大喚我不相犯何爲見捉者。譬無大機言有大機可以實智作擬宜。而今無大機云何以實智作擬宜。此卽領上云諸子幼稚未有所識。戀著戲處。或當墮落爲火所燒亦遠領方便品。云衆生諸根鈍。如斯之等類。云何而可度。從使者執之以下。第二名再喚不來。領上第二以畏語作思惟。亦遠領方便品以大乘敎作擬宜。使者執之[0301]喩急强牽將還者。譬以大乘敎作擬宜。若論就機。比智敎親故。云執之*喩急。此卽領[0502]上云我當爲說怖畏之事。是舍已燒無令爲火之所燒害。亦遠領方便品云我卽自思惟。若但讃佛乘。從于時窮子以下。亦明無大機自念無罪而被囚執者言自無大機。而以大乘得爲作擬宜也。此必定死者。若違機猶用大乘爲化。卽生邪見故。云定死轉更惶怖悶絕[1203]辟地也。此卽領上云父雖憐愍善言慰誘。而諸子等樂著嬉戲不肯信受。亦遠領方便品云衆生沒在苦。不能信此法。從父遙見之以下。喚子不得中。第三名父放子。內合智敎二家擬宜皆息。就中開爲二。第一先明父放子。內合智擬宜息。第二從使者語之以下。名使者放子。內合大乘敎擬宜息。在法身地而見故云遙。而語使言。不須此人。勿强將來者。言非可以實智擬宜也。以冷水灑面。令得醒悟者。權智譬冷水。少乘機譬面。言宜以權智擬宜。稱會其少機。莫復與語者。復不可以實智作[2404]擬宜也。所以者何。父知諸子志意下劣者。言唯有少機也。自知豪貴爲子所難者。言實智非少機分。審知是子。而以方便。不語他人。云是我子者。卽如上云不噵是我昔二萬億佛處。以大乘爲化者也。從使者語之以下。第二明使者放子。內合大乘敎擬宜息。我今放汝。隨意所趣者。不復以大乘敎作擬宜。隨欲可受也。窮子歡憙。得未曾有。從地而起。往至貧[0305]浬。以求衣食者。還其人天敎也。本義卽如上釋火宅譬。從初訖何爲見捉。明以大乘勸敎作擬宜。從使者執之喩急以下。訖悶絕*辟地。以大乘戒敎作擬宜。從父遙見之以下。兩家息化。從爾時長者以下。第四名喚子得譬。卽領上第四明長者求子得譬。亦遠領方便品第四。明以三乘化衆生得。上第四。明長者求子得中。初開爲四。第一明長者以三車作思惟。第二明長者善知諸子心中所樂。第三明正以三車得誘諸子。第四明諸子信從三車之誘。今皆領故亦開爲四。第一從初訖我等二人。亦共汝作。名父先與二使人思量喚子之事。內合如來先以二乘敎作擬宜。此卽領上第一以三車作思惟。亦遠領方便品先以少乘作擬宜。第二從時二使人以下。訖其父見子。愍而怪之。名爲正得喚子。內合如來正得三乘機。領上第二善知諸子心中所樂。此不正領方便品。第三從又以他日以下。訖卽時長者名之爲兒。名爲敎作。內合正以三乘得化。卽領上第三正以三車得誘。亦遠領方便品正以三乘得化。第四從爾時窮子以下。訖然其所止。猶在本處。名爲子稱父意。內合三乘衆生。信受三乘敎。卽領上第四明諸子信從三車之誘。亦遠領方便品三乘人。受三乘敎修行。就第一先與二使。共量中。亦有二。第一從初訖無威德者。直遣二使。內合直以二乘敎作擬宜。第二從汝可詣彼以下。明敎二使與子相言方法。內合以二乘敎中所說作擬宜。將欲誘引其子。而設方便。*蜜遣二人者。二人譬二乘敎。內合如來將欲化衆生。以二乘作擬宜。長者不自喚傳遣二人故云方便。內合亦然。不用一乘敎。先以二乘敎作擬宜。是方便也。此卽領上云我今當設方便。令諸子等。得勉斯害。亦遠領方便品云尋念過去佛所行方便力。我今所得道。亦應說三乘。在法身地始擬宜故云*蜜。形色憔悴無威德[1206]者者。言二乘敎不明聲聞辟支[1307]弗有三十二相也。然向者言三乘皆是方便。今此何故但言二乘者。今此止道二乘人領解故。仍道二乘也。亦可旣云是三改言是一。故云皆三方便。然論其取捨唯二可棄。所以此中但擧二也。從汝可詣彼以下。第二名敎與子相言方法。內合以二乘敎中所說作擬宜。汝可詣彼徐語窮子。此有作處。倍與汝[2008]値者。彼謂機。子謂三乘人。言此二敎中有四諦十二因緣義可修。勝汝五戒十善也。窮子若許。將來使作者。若二乘人機可順卽應令修也。若言欲何所作。便可語之。雇汝除糞者。言治道斷九十八使煩惱也。我等二人亦共汝作者。言此二乘敎。有爲衆生詮理。作修道外緣。卽是共作義。從時二使人以下。此譬中第二。正得喚子。內合如來正得衆生有二乘機。卽領上第二明長者善知諸子心中所樂。上云父知諸子先心各有所好。種種珍玩奇異之物。情必樂著。就中亦有二。第一明父得喚子。內合如來得可以二乘化機。第二從爾時窮子以下。明子受喚。內合衆生機稱二乘敎。時二使人卽求窮子者。言擬宜已畢卽以二乘敎正照物機也。旣已得之具陳上事者。言得應聞二乘敎機也。上事卽敎中所說事。就第二子受喚中亦有二。第一正明子受喚。內合正明物機稱敎。第二其父見子。愍而怪之。此二句。明父愛愍子心怯。內合如來愛衆生唯有應聞二乘機。先取其賈。尋與除糞者。但言二乘人機有可治道斷惑之利。不譬正修行也。釋悔卽如上釋。本義此中分重少少有異。而今不記。從又以他日以下。此譬中。第三名爲敎作。內合正以三乘化衆生得。卽領上第三長者正以三車得誘諸子。亦遠領方便品正以少乘得化。上云思惟是事已。卽[1901]就波羅捺。諸法寂滅相。不可以言宣。以方便力故。爲五比丘說。本義從此下。別爲一種敎作譬。所以窮子領解凡作九譬。然猶云第四喚子得譬。與此第五敎作譬。皆共領上第四求子得譬。所以今合爲第四喚子得譬也。就中亦有二。第一從初訖狀有所畏。名爲敎作緣由。言將欲敎作故。捨其貴服。更著穢服。內合如來亦欲爲說三乘故。捨萬德莊嚴一果眞身更受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應身也。而此文不適領上事。但以義領。第二從語諸作人以下。正明敎作。內合正爲說三乘。他日謂見機之次。窓牖譬方便智。言見機之後。以方便智。見衆生有三乘機。若以實智見一乘機。如戸中見。羸癁憔悴者。譬三乘無可大善自資也。糞土塵坌汚穢不淨者。譬備有九十八使煩惱。瓔珞譬種智。細濡上服譬功德。嚴飾之具譬衆德。更著麁弊垢膩之衣塵土坌身者。言示凡夫太子身現。同九十八使。所以言更者。長者昔日服穢作家事。而後著貴居坐。而今將欲敎諸子作家事故。更著其穢。故云更。內合如來旣棄凡夫色身。已登萬德[1102]法身。而今將欲化物。更示凡夫形。故云更。右手執持除糞之器者。執之言修。亦[1303]示同方修智慧斷煩惱如來生死已離而亦示同方厭生死。故云狀有所畏。從語諸作人以下。第二正明敎作。內合正爲說三乘。正頌上第三明長者正以三車得誘諸子。亦遠領方便品正以三乘得化。然上第三正用三車得誘中有四。第一讃嘆三車。第二示車所在。第三勸取三車。第四保與不虛。今但略第二示車所處。餘三皆領。雖但領三。開文亦有四。第一從初訖得近其子。名爲勸懃。內合勸取三果。卽領上第三勸取三車。第二從後復告言以下。名爲許與好物不虛。內合許與三果不虛。領上第四保與不虛。第三從諸有所須以下。讃嘆須具。內合讃嘆三果。領上第一讃嘆三車。第四從好自安意以下。名爲安慰作人。內合安慰三乘人。此重不領上事。但以義領。但不領第二示車所處云如是種種羊車鹿車牛車。今在門外可以遊戲。汝等懃作勿得懈息者。言懃修無漏證彼三果也。卽領上云汝等於是火宅宜速出來。第二許與不虛。汝常此作勿復餘去者。言但當懃修無漏勿復就汝五戒十善也。當加汝賈者。言二乘果勝汝人天果也。卽領上云隨汝所欲。皆當與汝。第三嘆須具。瓫器譬戒。米譬智慧。麵譬禪定。鹽酢譬無常苦空無我觀行智。言二乘果中備有如是種種之[1004]美也。莫自疑難者。言實有非虛。亦有老弊使人須者相給者。譬羅漢有六通。但不及如來故云老弊。卽領上云汝等所可珍玩之具。希有難得。今若不取後必有悔。第四安慰作人。就中卽有三。第一直慰。第二釋。第三從汝常作時以下敎。第一直慰可見。第二釋慰。標疑云。所以我如汝父者何。我年老大。而汝少莊者。卽言我老汝莊。故云如父。內合如來敎化來久。汝等皆是受我化者也。第三敎。汝常作時無復欺怠瞋恨怨言都不見汝有此諸惡如餘作者。內合汝等三乘人。從今至今日法花以還。其修行時。常應自言我等若都不感如來者。見惡如餘外道也。本義云。如新學輕毛菩薩。自今以後。如所生子者。言應謂我等從佛化生。故如佛所生子。卽時長者名之爲兒者。佛亦卽稱是我眞弟子也。直就外譬應言我長者。但直言長者。長者自言如傍人言也。從爾時窮子以下。此譬中大段第四。名作人稱長者意。內合三乘人受三乘修行。領上第四諸子信受三車之誘。然上中有四句。一句心各勇踊。言得外凡夫善。二句互相推排。言得內凡夫善。三句競共馳走。言入無相治道斷結。四句諍出火宅。言出三界證無餘果。今皆領之。雖欣此遇。猶故自謂客作賤人者。領上心各勇踊生外凡夫善。由是之故於二十年中常[0701]令除糞者。領上互相推排生內凡夫善。心相體信者。領上競共馳走觀無相治道斷結。出入無難者。領上諍出火宅。出三界證無餘果。二十年譬四諦十二因緣。本義云。譬二諦。亦云譬二乘敎。然其所止猶在本處者。言猶未發大機也。本義云。從語諸作人以下。訖得近其子卽如言領上第三勸取三車。云汝等於是火宅。宜速出來。從後復告言以下。訖當加汝賈。領上第二示車所處。云如是種種。羊車鹿車牛車。今在門外。可以遊戲。從諸有所須以下。訖須者相給。亦如言頌上讃嘆三車云汝等所可珍玩之具。希有難得。今若不取。後必有悔。從好自安意以下。訖而汝少[2102]莊領上第四保與不虛。云隨汝所欲。皆當與汝。從汝常作時以下。敎作譬中第三。作人稱長者意。從初訖如餘作人。領上心各勇銳。從自今已後以下。領上互相推排。從爾時窮子以下。領上競共馳走。從過是已後以下。領上諍出火宅。出入無難者。其無爲果無異如來。然有爲功德智慧不及故。云猶在本處。從世尊爾時長者以下。第五名爲付財物譬。然此譬不領今日上譬。遠領昔日大品座席時事。言昔日如來說波若。卽命須菩提爲諸菩薩覆講。推尋此意欲令知汝等聲聞皆亦作菩薩。而于時須菩提猶不達此意。至今方覺。所以亦領于時如來所指深意也。就中初開爲二。第一從初訖無令漏失。明父付財於子。內合如來命須菩提覆講。第二從爾時窮子以下。明子受父勅。內合須菩提承旨覆講。長者有疾自知將死不久者。明其付財物時。言有疾將死故。付其子。內合亦然。初敎化功將廢故。使須菩提[1103]復講。初敎化功將廢。如有疾將死。窮子須菩提自譬己身。衆寶譬波若中所明菩薩種種尊行。其中多少所應。取與汝悉知之者。廣說爲多。略說爲少。自分爲取。授人爲與。言敎中所說。若廣若略。汝悉應知。我心如是。當體此意者。誡莫違也。今我與汝便爲不異者。應所說不異也。宜加用心無令漏失者。[1804]亦誡莫失我所說也。從爾時窮子以下。第二明子受父勅。內合須菩提承旨覆講。而無[2005]悕取一飡之意者。譬都不謂己分。然其所止故在本處者。言猶在其二乘機中也。下劣之心亦未能捨者。言猶不捨其求少之心也。從復[2306]徑少時以下。第六名爲見子志至大譬。領上第五明長者見子勉難譬。上云是時長者。見諸子等安穩得出。皆於四衢道中露地。而坐無復障礙。亦遠領方便品第五。明如來見衆生發大乘機。上云我見佛子等。志求佛道者無量千萬億。復侄少時者。傳敎之後。去今日法華不久故言少時也。父知子意漸已通泰者。譬於波若維摩修行漸漸益解無五濁弊也。成就大志者。言發大機。自鄙先心者。鄙其昔日不求大之心。從臨欲終時以下。第七名爲付家業譬。領上第八等與大車譬。亦遠領方便品第八正說今日法華。上云正直捨方便。但說無上道。上第八等與大車中。初開爲二。第一直明等與大車。上云爾時長者。各賜諸子等一大車。第二釋平賜之意。今但領第一平賜略不領第二釋。就中有三。第一集爲證衆。第二從卽自宣言以下。會父子義。第三從今吾所有以下。正付。內合可推。臨欲終時者。譬廢維摩化功也。親譬分身諸佛。國王譬多寶佛。大臣譬十地。刹利譬九地以還。居士譬七地以還。第二會父子義。此是我子者。是我以大乘所化者也。我之所生者。從我化生也。某城譬二萬億佛時大乘敎。捨吾逃走者。譬失解背佛流行。跉跰辛苦五十餘年。卽如上釋。其本字某我名某甲者。會名。昔在某城。懷憂推覓者。言失大乘解以來。恒覓大乘機也。此實我子。我實其父者。亦如上可推。從今吾所有以下。第三正付。內合正爲說法華。從此下正領上等與大車。前二重但以義領。非過領上事。今吾所有。一切財物。皆是子有者。言皆爲子分也。內合記三乘人皆如我作佛。此明顯一。先所出內。是子所知者。言知是方便也。此明開三。從是時窮子以下。第八名爲窮子得家業故歡憙譬。領上第九明諸子得車歡憙譬。上云是時諸子各乘大車。得未曾有。非本所望。亦遠領方便品第九三乘人受大乘修行。上云菩薩聞是法。疑網皆已除。千二百羅漢。悉亦當作佛。釋文自可見。從世尊大富長者以下。第二合上開譬。本有八譬。今皆合之。而併合第六見子至大譬。第七付家業譬。故開文爲七。第一初二句。合第一父子相失譬。第二如來常說。我等爲子。此一句。合第二父子相見譬。第三從我等以三苦故以下。訖樂著少法。合第三喚子不得譬。第四從今日世尊以下。訖無有志求。合第四喚子得譬。第五從我等又因以下。訖不知眞是佛子。合第五付財物譬。第六從今我等方知以下。訖然佛實以大乘敎化。併合第六見子至大譬。第七付家業譬。第七從今法王以下。竟長行。合第八得家業故歡憙譬。上第一父子相失譬中有四重。第一子背父而去。第二父覓子不得。第三子還近父。第四父失子憂念轉深。而今但總合不別也。今二句初一句。大富長者。卽是如來者。總合第二父覓子不得與第四父失子憂念轉深。言如來從衆生失大乘以來。恒覓大機而不得。又見失大乘解卽爲五濁所惛。起慈彌深。卽如上長者覓子不得憂念轉深也。我等皆是佛子者。亦總合第一子背父而去。第三子還近父。言衆生失大乘解侄離五道而背佛。理非永絕猶有感佛出世之機。卽如上子理非永背其父。遊行不已遂到其父所止之城。如來常說我等爲子。此一句合上第二父子相見譬。上開譬中有二。第一子見父。第二父見子。今但合第二父見子。略不合第一子見父。上云爾時窮子。[0401]牖賃展轉。遂到父舍。住立門側。今合第二。言如來說此等是我昔。二萬億佛所所化者也。卽如長者於師子坐見子。便識是我所失子也。從世尊我等以下。合第三喚子不得譬。上開譬中有三。第一一喚不來。第二二喚不來。第三難喚故放。今但合二重喚不來。略不合第三難喚故放。我等以三苦故者。三苦者卽是三界苦。非噵苦苦壞苦行苦。於生死中受諸熱惱者。諸熱惱謂五濁八苦。迷惑無知樂著少法者。言唯有少機而無大機也。是卽如上窮子驚愕稱怨。大喚我不相犯。何爲見捉。又言自念無罪。而被囚執。此必定死。轉更惶怖。悶絕躃地。略不合第三難喚故放。上云不須此人。勿强將來。又言我今放汝。隨意所趣。從今日世尊以下。合第四喚子得譬。上開譬中有四。第一父先與二使人思量喚子方法。第二正得喚子。第三敎作。第四作人稱長者意。今皆合之。從初訖戲論之糞。合第一先與二使思量。從我等於中以下。合第二正得喚。從然世尊以下。合第三敎作。從我等從佛以下。合第四作人稱長者意。今合第一。而上第一與使思量中有二。第一直遣二使。第二敎二使與子相言方法。今但合第二不合第一。今日世尊令我等思惟蠲除。諸法戲論之糞者。戲論之糞謂九十八[0102]使煩惱。言如來爲我等如是作擬宜也。卽如上長者敎二使。言窮子若許將來使作。若言欲何所作。便可語之。雇汝除糞。從我等於中以下。合第二正得喚子。而上中有二。第一直明父得喚子。第二子受喚。今皆合之。先合第一父得喚。於中者。於三敎中也。言如來見我等有於三敎中懃加精進。得至𣵀槃一日之*賈機也。卽如上長者二使。卽求窮子旣已得之。具陳上事也。從旣得此已以下。合第二子受喚。我等於三敎中修行自以爲足。卽如窮子先取其*賈尋與除糞也。而上第二子受喚中有二。第一直明子受喚。今已合。第二父見子心怯。生愛念心。內合如來見衆生唯有少機。起慈悲心。而今略不合。上云其父見之愍而怪之。從然世尊以下。合第三敎作。上中有二。第一敎作緣由。第二正明敎作。今皆合之。從初訖寶藏之分。合第一敎作緣由。從世尊以方便力以下。合第二正明敎作。而上敎作緣由中有三意。一明見子身羸。二明捨貴服。三明著賤服。然世尊先知我等心著[2203]蔽欲樂於少法者。言佛知衆生唯有少機也。卽如上長者於窓牖中。遙見子身羸[2404]癁燋焠。糞土塵坌汚穢不淨也。便見縱捨。不爲分別汝等有如來知見寶藏之分者。言不用大乘爲化也。卽如長者卽脫瓔珞細濡上服嚴飾之具也。略不合著賤服云更著麁弊垢膩之衣。塵土坌身。右手執持除糞之器狀有所畏。世尊以方便力。說如來智慧者。合第二正明敎作。上中有四。第一勸懃作。上云汝等懃作勿得懈息。第二許與不虛。上云咄男子汝常此作勿復餘去當加汝*賈。第三嘆須具。上云諸有所須。瓫器米麵鹽酢之屬。勿有疑難。第四安慰作人。上云好自安意我如汝[0601]父勿復有慮。而今總合不別也。從我等從佛以下。合第四作人稱長者意。上中有四。第一領上心各勇踊。上云雖欣此遇猶故自謂客作賤人。而今不合。第二領上互相推排。上云由是之故於二十年中常令除糞。而亦不合。第三領上競共馳走。上云心相體信。亦不合。第四領上諍出火宅。上云出入無難。今但合此也。我等從佛得𣵀槃一日之*賈。以爲大得者。𣵀槃謂羅漢果。羅漢功德智慧。非是遠求佛果。故云一日之*賈。言羅漢得少分功德智慧。以爲大得。卽合上出入無難。於此大乘無有志求者。言不求佛果一切功德智慧也。卽如上作人雖復出入無難然其所止猶在本處。從我等又因以下。合第五付財物譬。上開中有二。第一明父付財物於子。第二子受父勅。今略不合第一父付。但合第二子受父勅。就中有二。第一正合。第二釋上意。我等又因如來智慧。爲諸菩薩開示演說者。言昔日大品座席時。受佛勅旨。爲諸菩薩復講大乘。卽如窮子受父勅旨領知衆寶。而自於此。無有志願者。言于時猶不達如來所指深旨。都無求大之意。卽如窮子雖蒙父勅領知衆物。而無悕取一飡之意。第二釋。所以無志願者何。言如來欲令我等得。故使我復講。而不知我等亦是佛子。故不求也。亦可所以使我等復講者何。本義云。而我等不知。眞是佛子者。合第七見子至大譬。而今不須。從今我等以下。併合第六見子至大譬。第七付家業譬。旣云爲說法華。卽大機發自去。故併合也。上第七付家業中有三。第一集爲證衆。第二會父子義。第三正付。今不合前二重。但合第三正付。今此中亦有三。第一正合上事。第二以義釋合第三從是故以下。亦以義結合。我等方知。世尊於佛智慧無所悋惜者。言爲說法華也。卽如上長者今吾所有一切財物。皆是子有。先所出內是子所知也。我等方知者。亦可發大機故。云併合第六見子至大譬。第二釋。標疑云所以知無悋惜者何。昔日不爲說。但由我等樂少不求大。若樂大卽爲說。故知無悋惜。從而昔以下。引昔證釋。從是故以下。第三以義結合。是故者。言佛意本來在大故也。從今法王以下。合第八得家業故歡憙譬。上云我本無心有所悕求。今此寶藏自然而至。本義云。從是故以下。合第八得家業故歡憙。亦好。隨欲可用。從爾時摩訶迦葉以下。第二偈頌。上長行中初開爲二。第一叙其今昔所懷。第二正領上十譬。今六十八行偈卽爲二。第一初二行偈。頌第一叙其今昔所懷。第二從譬如童子以下。六十六行偈。頌第二正領十譬。上第一叙其今昔所懷中有二。第一叙其昔日不求大之所以。第二叙其今日得大生憙。今略不頌第一叙其昔日不求大之所以。但頌第二叙其今日得大歡憙。可見。上第二正領十譬中有開合。今初四十一行偈頌開譬。從佛亦如是以下。二十五行偈頌合譬。上開譬中有八譬。今皆頌之。從初訖到父住城有十三行偈。頌第一父子相失譬。從傭賃展轉以下。七行半偈。頌第二父子相見譬。從卽勅使者以下。三行偈。頌第[1002]三喚子不得譬。從卽以方便以下。八行半偈。頌第四喚子得譬。從示其金銀以下。有二行偈。頌第五付財物譬。從父知子心漸已廣大二句。頌第六見子至大譬。從欲與財物以下。四行半偈。頌第七付家業譬。從子念昔貧以下。二行偈。頌第八得家業故歡憙。上第一父子相失譬中有四。第一子背父。第二父覓子不得。第三子還近父。第四父失子憂念轉深。今皆頌之。而不次第。今初一行半偈。頌第一子背父。上云譬若有人。年旣幼稚。捨父逃[2103]遊。久住他國。或十二十至五十歲。從其父憂念以下。六行半偈。頌第二父覓子不得。上云其父先來求子不得。中止一城。從豪富如是以下。二行半偈。頌第四父失子憂念轉深。上云父每念子與子離別五十餘年。從爾時窮子以下。二行半偈。頌第三子還近父。上云時貧窮子。遊諸聚落。逕歷國邑。遂[2804]倒其父。所止之城。從邑至邑者。從五戒得五戒報。從國至國者。從十善得十善報。或有所得者未來報。或無所得者。報非卽得。善法恒不足故云飢餓羸瘦。非唯乏善。亦備九十八使。故云體生創癬。從傭賃展轉以下。七行半偈。頌第二父子相見譬。上中有二。第一子見父。第二父見子。今皆頌之。初六行半偈頌第一子見父。從長者是時以下。一行偈。頌第二父見子。上第一子見父中有二。第一正見。第二生畏避心。亦皆頌之。初三行偈。頌第一正見。上云爾時窮子。傭賃展轉。遇[1101]到父舍。住立門側。遙見其父踞師子床。從窮子見父以下。三行半偈。頌第二生畏避心。上云窮子見父有大勢力。悔來至此。或是爲王。或是王等。從長者是時以下。一行偈。頌第二父見子。上中亦有二。第一正見。第二開暢念。今但頌第一正見。上云時富長者。於師子座。見子便識。心大歡憙。略不頌第二開暢念。上云我財物藏庫。今有所附。從卽勅使者以下。頌第三喚子不得譬。上中有三。第一一喚不來。第二二喚不來。第三難喚故放。今初三句頌第一一喚不來。上云卽遣傍人。急追將還。窮子驚愕。稱怨大喚。我不相犯。何爲見捉。從迷悶躃地以下。一行一句。頌第二二喚不來。上云自念無罪。而被囚執。此必定死。轉更惶怖。悶絕躃地。從長者知子以下。頌第三難喚故放。上云不須此人。勿强將來。我今放汝。隨意所趣。從卽以方便以下。頌第四喚子得譬。上長行中初有四。第一先與二使思量喚子方法。第二正得喚子。第三敎作。第四作人稱長者意。今皆頌之。初二行偈。頌第一思量。窮子聞之以下。一行偈。頌第二正得喚。從長者於牖以下。四行半偈。頌第三敎作。從長者有智以下。一行偈。頌第四子稱父意。上第一思量中有二。第一直遣二人。第二敎與子相言方法。亦皆頌之。初一行偈。頌第一直遣。上云*蜜遣二人。形色憔悴。無威德者。後一行頌第二敎方法。上云汝可詣彼。徐語窮子。雇汝除冀。窮子聞之以下。頌第二正得喚。上中有二。第一得喚。第二子受喚。今但頌第二子受喚。上云爾時窮子。先取其賈。尋與除糞。略不頌第一正得喚。上云時二使人。卽求窮子。旣已得之。具陳上事。從長者於牖以下。四行半偈。頌第三敎作。上中有二。第一敎作緣由。第二正明敎作。今皆頌之。初二行偈。頌第一緣由。從方便附近以下。二行半偈。頌第二正明敎作。上第一敎作。緣由中有三。第一見子身羸。第二捨貴服。第三著穢。初一行偈。頌第一見子身羸。上云於窓牖中。得見子身羸*癁燋焠。糞土塵[2202]坌汚穢不淨。從於是長者以下。一行偈。頌第三著穢。上云更著麁弊垢膩之衣。塵土坌身。但不頌第二捨貴服。上云卽脫瓔珞細濡上服嚴飾之具。從方便附近以下。二行半偈。頌第二正明敎作。上中[2703]有四。第一勸懃作。第二許與不虛。第三嘆須具。第四安慰作人。亦皆頌之。方便附近。語令懃作。此二句。頌第一勸懃作。上云汝等懃作。莫得懈息。旣益汝賈一句。頌上第二許與不虛。上云咄男子。汝常此作。勿復餘去。當加汝賈。從幷塗足油以下。一行一句偈。頌第三歎須具。上云諸有所須。瓫器米麵鹽酢之屬。莫得疑難。又以濡語汝若我子二句。頌第四安慰作人。上云好自安意。我如汝父。勿復憂慮。從長者有智以下。一行偈。頌第四子稱父意。上中有四句。一句爾時窮子。雖欣此遇猶故自謂客作賤人。二句由是之故。於二十年。常令除糞。三句心相體信。四句出入無難。今但頌第四出入無難。略不頌前三重。從示其金銀以下。頌第五付財物譬。上長行中有二。第一父付。第二子受。今亦皆頌之。初一行偈。頌第一父付。上云長者有疾。自知將死。不久。語窮子言。今我衆物所應取與。汝悉知之。後一行頌第二子受。上云窮子受勅[1804]領知衆物。而無悕取一飡之意。父知子心漸已曠大。此二句。頌上第六見子至大譬。上云父知子意。漸已通泰。成就大志。自鄙先心。今但頌上二句也。從欲與財物以下。頌第七付家業譬。上中有三。第一集爲證衆。第二會父子義第三正付。今皆頌之。初一行偈。頌第一集衆。上云臨欲終時。而命其子。幷會親族。從於此大衆以下。二行半偈。頌第二會父子義。上云卽自宣言。諸君當知。此是我子。我之所生。從凡我所有以下。一行偈。頌第三正付。上云今吾所有。一切財物。皆是子有。先所出內。是子所知。釋二十年如上釋。從子念昔貧以下。二行偈。頌第八得家業故歡憙譬。上云我本無心。有所悕求。今此寶藏。自然而至。從佛亦如是以下。有二十五行偈。頌合譬。上長行有七重合。而今略不盡合初一行偈。頌合第三喚子不得譬。從而說我等以下。一行偈。頌合第四喚子得譬。從佛勅我等以下。十七行半偈。頌合第五付財物譬。從導師見捨以下。四行偈。頌合第七付家業譬。從我等今日以下。一行半偈。頌合第八得家業故歡憙譬。而此五重頌合。但總頌不別。皆可見。但頌合第五付財。其文少廣。而亦只噵昔日雖蒙復講而無悕取之心。更無異意也。從世尊我今以下。中根人領解中。第二嘆佛恩深難報結成領解。就中有三。第一初五行半偈。直嘆得恩見利。第二從世尊大恩以下。六行半偈。嘆難報。第三從諸佛希有以下。亦六行半偈。嘆所說與物根性相稱。此三重皆有二。第一直嘆中二者。第一初一行總嘆得恩。第二從我等長夜以下。四行半偈。據事別嘆。皆可見。第二嘆難報中二者。第一初一行半偈。亦總嘆。第二從手足供給以下。五行偈。亦據事別嘆。亦皆可見。第三嘆所說與物根性相稱中二者。第一初一行一句偈。亦總嘆。第二從諸法之王以下。五行一句偈。據五乘別嘆。一行一句嘆人乘敎稱人乘根性。從諸佛於法以下。二行偈。嘆天乘敎稱天乘根性。從隨諸衆生以下。二行偈。嘆三乘敎稱三乘根性。」藥草喩品第五 此是譬說化中根人中。第三明如來述成中根人領解。借三草二木作述故。云藥草喩品。就中有二。第一正述。第二偈末。從[0401]加葉當知以下。重勸信前三後一之意。上領解中有二。第一正領十譬。第二歎佛恩深難報結成領解。今但述第二歎佛恩深難報。略不述第一正領十譬。所以爾者。領十譬卽有所因故不述。何則方便品。有長行偈二說。火宅亦有長行偈二說。因此四說而領故無疑可失。所以不述。但第二嘆佛恩深難報。此是須菩提自意作嘆。所以如來亦爲述也。就中有長行偈。長行中有二。一以法說爲述。二以譬說爲述。故卽法說譬說有二。先以法說爲述。然上第二嘆佛恩深難報。中有三。第一直嘆得恩見利。第二嘆難報。第三嘆所說與物根性相稱。今皆述之。從初訖誠如所言述其第一直嘆。上云世尊我今。得道得果。於無漏法。得法眼淨。從如來復有以下。述其第二嘆難報。上云世尊大恩。以希有事。憐愍敎化。利益一切。無量億劫。誰能報者。從*加葉當知以下。述其第三嘆所說與物根性相稱。前二重可見。但述第三所說與物根性相稱中有二。第一汎言如來所說與物根性相稱不虛爲說。第二從於一切法以下。正述上事。第一可見。但第二正述中有二。第一從於一切法以下。訖一切智地。通述上人天乘敎稱人天乘根性。上云諸法之王。能爲下劣。忍于斯事。取相凡夫。隨宜爲說。言人乘敎稱人乘根性。又言諸佛於法。得最自在。知諸衆生。種種欲樂。隨所堪任。而爲說法。言天乘敎稱天乘根性。而此但明能知藥。不明知病。第二從如來觀知以下。述上三乘敎稱三乘根性。上言隨諸衆生。宿世善根。又知成就。未成就者。種種籌量。分別知已。於一乘道。隨宜說三。觀知一切。諸法之所歸趣者。明能知藥。亦知一切衆生深心所行。通達無礙者。明能知病。此明二乘敎稱二乘根性。從又於諸法以下。明三中菩薩乘敎稱菩薩根性。但明能知藥。不明知病。從譬如以下。第二擧譬爲述。然此譬但述第三所說與衆生根性相稱。不述第一得恩見利。第二恩深難報。本義云。從初訖皆不虛也。述其嘆佛恩深難報。從於一切法以下。述其正領如來開三顯一之義。就中亦有三。第一從於一切法以下。訖一切智慧。先出所領之法。卽是權實二智開三顯一之義。第二從譬如三千以下。訖是故不卽。爲說一切智慧。將明今日得解先噵四大聲聞昔日不解三一之義。第三從汝等迦葉。甚爲希有竟長行。正述今日得解開三顯一。又云從此譬如以下。領十譬中。但述其第五付財物譬。何者餘八譬。皆從佛語作領無疑可失。第五付財譬。但須菩提自意。遠領昔日大品座席時事。所以如來亦助述成。亦好。隨欲可用。就中亦有開合。就開譬有五。第一從初訖名色各異。總出受潤草木。內合亦總明廩敎見利衆生。第二從*蜜雲彌布以下。亦出能潤雲雨。內合能利物應身。第三從其澤普洽以下。正明施潤。內合正說法利物。第四從諸樹大少以下。明潤與草木根性相稱皆令長實內合如來所說。與物根性相稱。皆令得利。第五從雖一地以下。明草木蒙利不同。內合衆生因敎蒙利不同。世界山川谿谷土地。皆是草木所生之本。卽譬衆生宿因。草木譬人天乘。藥草譬三乘。小根莖枝葉譬人天乘。中根[1001]莖枝葉譬二乘。大根莖枝葉譬三中菩薩乘。根譬信。莖譬戒。枝譬定。葉譬慧。從迦葉當知以下。第二合譬。就中有二。第一隨上別合。第二從如來知是一相一味之法以下。因合仍嘆中根人能得如來隨宜說法之義。上開譬中有五。第一總出受潤草木。第二出能潤雲雨。第三正明蒙潤。第四潤稱種物根性。第五蒙利不同。今但略第一總出。餘四皆合。從初訖而聽法。合第二能潤雲雨。從如來于時以下。合第三正明施潤。從旣聞法已以下。合第四潤稱種物根性。從如來說法。一相一味以下。合第五蒙利不同。就合第二能潤中有四。第一直合。第二從未度者以下。唱四弘誓。第二從今世後世以下。唱三達智。第三從汝等天人以下。雖觀衆。第四從爾時無數以下。衆受勸。從如來于時以下。合第三正明施潤。然上中有上中[2702]下之別。今但總合不別。言如來隨諸利鈍說法令利。卽如上雲雨能潤下中上根莖枝葉也。從旣聞法已以下。合第四潤與種物根性相稱。上云一雲所雨。稱其種性。而得生長。華菓敷實。從如來說法以下。合第五蒙利不同。上云雖一地所生。一雨所潤。而諸草木。各有差別。就中卽有三。第一從如來說法以下。訖不自覺知。正合上第五蒙利不同。第二從所以者何以下。以義釋合。第三從衆生住於種種之地以下。擧外譬結合。一相無爲果章門。一味有爲果章門。解脫離滅三相釋無爲果章門。究竟至於一切智。釋[1003]有果章門。卽合上雖一地所生一雨所潤。從其有衆生以下。明蒙敎見利各各不同。而衆生不自知蒙敎得如是各利。卽合上而諸草木各有差別。第二釋合。標疑云所以不自知者何。言但如來明達衆生各性所樂。隨欲爲說。皆令得利。如是之義。衆生那何得知。故云不自知也。念何事思何事。修何事。此三句。明能知衆生宿習。云何念。云何思。云何修。此三句。牒上事。以何法念。以何法思。以何法修。此三句。釋上三句。以何法。得何法。此二句。明能知得報。若具文應云。以何法念。得何法。以何法思。得何法。以何法修。得何法。但文略也。本義云。初三句知衆生所須境不同。次三句明現在心修不同。次三句明宿因不同。次二句證未來果不同。從衆生住於。種種之地以下。第三結合。不自知可見。從如來知此以下。第二因合仍嘆*加葉能知如來隨宜說法之意。就中卽有二。第一先所所知之義。第二從汝等*加葉以下。正嘆能知。就中有二第一直嘆。第二釋皆可見。如來述中根人領解。中有長行偈。長行已竟。從此下第二偈頌。上長行中有法說譬說。今皆頌之。凡有五十一行偈。初四行偈。頌第一法說。從*加葉當知以下。[0604]四十七行偈。頌第二譬說。上第一法說中有三。第一述直嘆得恩見利。第二述嘆難報。第三述嘆所說稱物根性。今四行初開爲二。第一初一行。正通頌上三重。亦可。三中但頌第三所說與物根性相稱。第二從如來尊重以下。三行偈。以義頌昔日但說五乘。不須一乘之意。可見。從*加葉當知以下。頌譬說。上有開合。今初十行半偈。頌開譬。從佛亦如是以下。三十六行半偈。頌合譬。上開譬中有五。第一總出受潤草木。第二出能潤雲。第三正明施潤。第四潤與種物根性相稱。第五蒙利不同。今此頌中。但略第一總出受潤草木。後四重皆頌。初三行偈。頌第二能潤雲譬。上云*蜜雲彌布。遍覆三千大千世界。一時等[2005]澍。從其雨普等以下。三行半偈。頌第三正用施潤。上云其澤普洽卉木叢林。及諸藥草。上中下根。從其[2306]雲所出以下。三行半偈頌第四潤稱種物根性。上云一雨所潤。稱其種性。而得生長。華果敷實。所潤是一。而各滋茂二句頌第五蒙利不同。上云雖一地所生。一雨所潤。而諸草木各有差別。皆可見。日光掩[2707]弊。地上淸凉者。譬如來出世卽外道[2808]耶法自滅。皆從佛化。卽如起雲掩日熱光皆淸凉也。靉靆垂布。如可承攬者。譬佛應身。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如可承攬。從佛亦如是以下。頌合譬。上合中有四。第一合能潤雲譬。第二合正明施潤。第三合潤稱種物根性。第四合蒙利不同。今但不頌合第四[0501]蒙不同。餘三皆頌。從初訖故現於世。七行半偈。頌第一合能潤雲譬。從爲大衆說以下。十六行偈。頌第二合正明施潤。從佛平等說以下。十三行偈。頌第三合潤稱種物根性。上第一合能潤雲譬。中有四。第一明四弘誓。第二明三達智。第三明勸衆。第四明衆受勸。今但頌四弘誓及勸衆。略不頌三達智與衆受勸。今七行半偈。初五行半偈頌四弘誓。上云未度者令度。從諸天人衆以下。二行偈。頌勸衆。上云汝等天人阿修羅衆。皆應到此。爲聽法故。從爲說大衆以下。十六行偈。頌第二合正明施潤。上云于時如來。觀衆生諸根利鈍。精進懈怠。隨所堪任。而爲說法。從佛說平等以下。十三行偈。頌第三合潤稱種物根性。上云旣聞法已。離諸障礙。於諸法中。任力所能。漸得入道。就中有二。第一正頌。第二從如是*加葉以下。一行半偈。結頌。本云。頌合不自知。從*迦葉當知以下。述中根人領解中。第二重勸加葉等信前三後一之義。亦可見授記品第六 此是譬說開三顯一。化中根中。第四明如來授記中根人。卽因之立名。故云授記品。就中有二。第一正爲四大聲聞授記。第二品末一行偈。許爲下根說同歸之理。就第一正授記中有三。第一正爲四大聲聞授記。第二從爾時大目健連以下。別爲三聲聞授記。第三從我諸弟子以下。有一行半偈。通爲五百弟子授記。就第二別爲三聲聞授記中。卽有[0502]二。第一三聲聞請記。第二如來[0603]隨請授記。第三五百人授記。可見。從我及汝等以下。一行偈。許爲下根人說同歸之理。然此語應當在化城之初。蓋是出品目家。欲以偈集列故爾也化城喩品第七 從此下。凡有三品。是明廣開三顯一。化三根人中。第三擧宿世因緣廣開三顯一。化下根人。以化城喩爲化。故云化城喩品。若准例上應有四段。而唯有三事略無述成。又領解亦入授記中故。直開爲二。第一此化城一品。正擧宿世因緣。化下根人。第二後二品。授記下根人。此品初開爲二。第一初一長行偈。先嘆能見。卽是佛智。第二從佛告諸比丘以下。正明宿世結緣。長行中有二。第一先出所見。第二從我以如來[2104]知見以下。正出能見卽可見。第二偈頌七行偈。亦分爲二。第一初五行偈。頌上所見。從如來無礙智以下。二行偈。頌上能見。亦可見。從佛告諸比丘以下。第二正明宿世結緣。就中亦有長行偈。長行中亦有二。第一從初訖住於禪定八萬四千劫明結緣之由。第二從是時十六菩薩沙彌知佛入室竟長行。正明結緣。言遠劫有佛。名大通智勝如來。其佛未出家時。有十六子。見父出家修道成佛。共詣佛處種種供養。請聞說法。時佛卽爲說四諦及十二因緣之義。時十六子。聞法發心。亦隨出家。皆爲沙彌。亦請無上大道。時佛卽爲說法花經。是則名爲結緣之由。佛說經已。十六沙彌各皆登坐爲時衆復講法花經。是則正明結緣。于時第十六沙彌。今我釋迦。時聞復講大衆。卽今汝等是言三乘人。昔來有如是結緣之事。故今亦敎化。不可不信也。所謂擧宿世因緣。化下根之旨。唯是也。就第一結緣之由亦有二。第一從初訖哀愍而敷演。無量劫集法。明十六王子及十方梵王。請轉法輪。是則結緣之遠由。第二從大通智勝佛。受十方梵王請以下。明受請爲說法。是則結緣之近由。就第一請轉法輪中。初開爲二。第一明大通智勝佛修道成佛。第二從其佛未出家時以下。正明請轉法輪。就第一修道成佛中有三。第一明成佛坐樹下至十劫猶不現世。第二明諸天見知作種種供養。從爾時以下是。第三明過十少劫乃成佛。從諸比丘以下是。就第二請轉法輪中。自有二。第一十六王子等請。第二從佛告諸比丘以下。十方梵王請。十六王子唯請大乘法輪。可見。就第二十方梵王請中。亦有二。第一從初訖勝諸天光。先明發請之由。第二從爾時東方以下。出正請。第一可見。言因見六種震動。大光明。而請也。就第二正請中。第一東方梵王請。次東南方梵王請。此二王皆請少乘法[0101]論。次南方梵王請。次西南方梵王。乃至下方梵王請。此三王皆請大乘法*論。次上方梵王請。此王幷請大少乘法*論。就此諸梵王。皆有六事。一見光而驚。二共議。三衆中有智人爲證。四詣佛三業供養。五請說法。六佛默然爲許。皆可見。從爾時大通智勝佛。受十方諸梵天王以下。結緣由中第二明大通智勝如來。受十六王子及諸梵王請。爲說法輪。卽是結緣之近由。就中有三。第一爲說二乘法輪。第二從爾時十六王子以下。別爲十六王子說大乘經。第三從說此經已。卽入靜室以下。明大通智勝如來。說法花已。卽入定爲作復講之由。就第一說二乘法中卽有二。第一明受請爲說。第二從佛於天人大衆中以下。時衆因說皆得益。可見。就第二別爲說大乘經中亦有二。第一十六王子請說。第二從爾時彼佛以下。隨請爲說。就第一請中卽有三。第一明十六王子出家。第二從俱白佛言以下。正請。第三從爾時轉輪聖王以下。明王眷屬。見十六王子出家皆亦隨[2102]出。亦可見。就第二正爲說中亦有三。第一隨請爲說。第二從說此經已以下。明奉行。第三從佛說此經以下。明說經劫數。從說此經已以下。結緣近由中。第三明大通智勝如來。說法華已。卽入定爲作十六王子復說之緣。言佛旣入定。不可令空法坐故。十六王子。皆昇法坐復講也。至此以前皆是擧長行明宿世事中第一。先明結緣之由。從是時十六菩薩沙彌以下。竟長行。第二正明結緣。就中亦有法說譬說。就法說中開爲三。第一正明登坐覆講結緣。第二從佛告諸比丘以下。明結緣以來。恆敎化來之相。第三從諸比丘。若如來自知。𣵀槃時到以下。明今日相値先三後一意。就第一正明[0603]䨱講結緣中。亦有二。第一明昇坐復講。令時衆得益。第二從大通智勝佛以下。智勝佛從定起。讃嘆十六沙彌。仍勸時衆亦可見。就第二結緣以來。恆敎化來之相中有五。第一正明結緣以來。恆敎化。第二從諸比丘我今語汝以下。明十六沙彌現已成佛。第三從諸比[1304]兵以下。更結恆敎化。第四從爾時所化以下。會通古今。第五從我滅度後以下。擧未來[1505]亦不廢。深證結緣之旨。餘國作佛者。言作他佛身敎化也。方便所說者。謂初說有三也。從諸比丘若如來以下。擧法說正明結緣中之第三明今日相値先三後一之意。就中亦有四。第一明如來見衆生大乘機發。第二從便集諸菩薩以下。明爲說今日法華。第三應有以大乘化衆生不得。但經文略而以義玄出。第四從比丘當知以下。明以少乘化衆生得。諸比丘若如來自知𣵀槃時到者。若之言如。欲明昔來敎化如今日相値。以大乘爲化故。言如也。𣵀槃時到者。說法華時。去𣵀槃經敎不賒。大乘機發仍說法花故。云𣵀槃時[2806]倒。又解言。正發大乘機時。如來三乘化功將斷。故言𣵀槃時到。衆又淸淨者。謂發大機。言不以五濁爲[0107]障故云淸淨。信解堅固者。謂大乘信。了違空法者。亦已達空理。從便集諸菩薩以下。第二爲說法華。便集諸菩薩者。卽是上言四衆圍遶。世間無有二乘唯一佛乘者。卽上方便品。云先三是方便。今一是眞實。此次以義玄出第三以大乘不得化。從比丘當知以下。第四明以三乘得化。以方便深知性樂。深著五欲者。言見有三乘機也。爲是等故。說於𣵀槃者。爲說三果也。是人若聞。卽便信受者。言隨敎信受也。問曰。上方便品及火宅。同明初不得以大乘爲化。故先以三乘爲化。而後見大乘機發。卽爲說法華。此中先明見大乘機發爲說法華。更明以大乘不得化故。以三乘爲化。此二不同。何故爾也。答曰。此中不以次第者。只欲承上。卽明我昔作沙彌時。知汝等有大機。卽爲*䨱講法華。汝等于時已得大乘解。以此爲因。今日相値。亦發大機。是故我卽爲說今日法花。豈可不信。若爾何不速爲說。所以次明無大機故。不得爲說。唯有三機故。以三乘爲化也。方便品及火宅。用次第者。欲明如來出世本意。唯欲爲說大乘。而衆生無大機故。先用三乘爲化。因敎修行後發大機。故卽爲說法華也。所以今此中譬說。還述上方便品。及火宅次第爲說也。今此法說總取第一正明結緣。第二結緣以來恆敎化。爲一種法說。第三明今日相値先三後一之意中。四重各爲四種法說。大合爲五種法說。皆爲下五種譬作本。從譬如五百由旬以下。第二譬說。就中亦有開合。就開譬中凡有五種譬。第一從初訖欲過此難。名爲[0301]導師譬。此譬近卽爲上第一正明結緣。及結緣以來恆敎化作譬。中卽擬窮子領解八譬中第一父子相失譬。及火宅十譬中。第一宅主譬。遠卽擬方便品十種法說中。第一明釋迦怗同諸佛以爲化主。第二從所將人衆以下。名爲懈退譬。此譬近卽爲上第四以義玄出。初不得以大乘爲化作譬。中卽擬窮子領解中第三明長者喚子不得譬。及火宅中第三明長者救子不復譬。亦遠擬方便品第三。初不得以大乘爲化。第三從[1302]道師多諸方便以下。名爲設化城譬。此譬近卽爲上第五以三乘化得作譬。中卽擬窮子領解中第四喚子得譬。及火宅中第四救子得譬。亦遠擬方便品中。第四明以三乘化衆生得。第四從爾時*導師以下名爲知止息譬。此譬近卽爲上第二明見發大乘機作譬。中卽擬窮子領解中第六見子志至大譬。及火宅中第五見子勉難譬。亦遠擬方便品第五明見衆生發大乘機。第五從卽滅化城以下。名爲將至寶所譬。此譬近卽爲上第[2403]三爲說今日法華作譬。中卽擬窮子領解中第七付家業譬。及火宅中第八等與大車譬。亦遠擬方便品中第八正爲說今日法華。今第一導師譬。譬如五百由旬者。本義云。三百由旬譬三界。第四百由旬譬七地所斷習氣。第五百由旬譬八地以上所斷無明。然明宿世結緣。化下根中。不宜明地上事故。私釋五百由旬直譬五道衆生。卽義同上火[0304]宅云多諸人衆。一百二百。乃至五百。止住其中。亦同窮子領解云捨父逃逝。久住他國。或十・二十至。五十歲。險難惡道者。譬五濁八苦。曠絕無人怖畏之處者。本義云。生死逆流者希故。云無人。非謂絕無一二人也。私釋。無人之處人常怖畏。義如五濁八苦理自可畏也。若有大衆。欲過此道。至珍寶處者。言衆生理有欲過生死五濁八苦。至於佛地也。有一*導師。聰慧明達者。導師譬爲復講沙彌。善知嶮道通塞之相者。應失解爲塞。應益解爲通。言十六沙彌。善知衆生根性相生也。將*導衆人欲過此難者。言欲出生死也。從所將人衆以下。第二懈退譬。爲上第三以義玄出以大乘不得化作譬。中路懈退者。中路譬人天乘敎。言失其大乘解流行人天敎中也。白導師言。我等疲極者。言失解更求。非可易得故云疲極。而復怖[2005]愄不能復進者。以少機望大乘敎。旣非其分故。云怖畏不能復進。前路猶遠者。修大乘得佛果非近也。今欲退還者。欲歸其人天敎也。卽義同上火宅。云父雖憐愍。善言慰誘。而諸子等。不肯信受。又同窮子領解。云窮子驚愕。稱怨大喚。我不相犯。何爲見捉。從導師多諸方便以下。第三設化城譬。爲第五以三乘化得作譬。就中有三。第一從初訖而欲退還。名爲導師善知。衆人心性譬。義同上云如來深知。衆生性樂。又同火宅云父知諸子。先心各有所好。復同窮子領解云時二使人。卽求窮子。旣已得之。第二從作是念已以下。正設化城譬。卽同上云爲是等故。說於𣵀槃。第三從是時疲極之衆以下。名衆人受化城譬。卽同上云是人若聞。卽便信受。過三百由旬。化作一城者。譬三界外有三果也。汝等勿怖莫得退還者。譬勸取三果。義同上火宅汝等於此。火宅宜速出來。亦同窮子領解語諸作人。汝等懃作。勿得懈息。今是大城。可於中止者。示三果今在三界外。義同上火宅。如是種種羊車鹿車牛車。今在門外。可以遊戲。隨意所作者。與三果不虛也。義同火宅隨汝所欲。皆當與汝。亦同窮子領解咄男子汝常此作勿復餘去。當加汝賈。若入是城。快得安穩。先至寶所。亦可得去者。言得離三界也。此歎三果。卽義同上火宅云汝等所可玩好。希有難得。汝若不取。後必有悔。亦同窮子領解云諸有所須。瓫器米麵鹽酢之屬。莫自疑難。私釋。寶處譬法華經。亦可得去者。言因二乘之力速至法華。亦可如前出三界。若以寶所譬三果者。下言寶所在近。亦應譬三果。然義似非爾。故知。但譬法花經也。從是時疲極之衆以下。第三明衆人信受化城譬。卽同上云是人若聞。卽便信受。是時疲極之衆心大歡憙嘆未曾有者。義同火宅云爾時諸子。聞父所說。珍玩之具。適其願故。心各勇銳。亦同窮子領解。云爾時窮子。雖欣此遇。猶故自謂客作賤人。我等今者。免斯惡道。*決得安穩者。義同火宅云互相推排。亦同窮子領解。云由是之故。於二十年中。常令除糞。於是衆人前。入化城生已度想者。義同火宅云競共馳走。亦同窮子領解。云過是已後。心相體信。生安穩想者。義同上火宅云諍出火宅。亦同窮子領解。云出入無難。本義云。於是衆人前者。同競共馳走。從入化城以下。同諍出火宅。然但疑者。上火宅。但云三車在於門外。若以此爲例。卽應言過三百由旬。化作三城。何故[1101]只言一城。答曰。三車一城。則是一種。何則。聲聞斷正使別相枝條。緣覺[1302]浸斷少習。菩薩正習淸盡。則其知見有上中下之別。故上火宅以譬三車也。而此三無學人。同是三界因盡果亡。則其二種無爲無差。故此以譬一城也。又問上火宅中。但聞三車在於門外。而不適乘。若以此爲例。此中亦不應適入。而猶言入者何也。答曰。本義云。上火宅卽是中根。或以理惑敎。或以敎惑理。故旣出門外知無車可乘。但索而不乘。今此卽是下根以敎惑理故。卽信而入也。然疑者。夫今此三說但爲明三品衆生得解之相。亦復可然。而此三說皆是同明三無學人修三乘。證果之相。所以此三說卽同更無異意。但如是之義。今三品衆生。不能等悟。故有此三說也。所以今私釋者。上火宅中不言適乘者。三車本無。但欲令諸子出於火宅故。以三車爲勸。所以實不得乘也。此明入者。亦非適入之謂也。但其信誘語。則義似實入也。內合皆可推。然則雖復三車得乘。化城不入。亦是一種義。無可妨。又問上火宅中。直言三車在於門外。而不言有化車。此中不直言有城。便言化作一城。何故爾也。釋曰。上火宅不言化作三車者。上火宅中。正以盡無生二智爲體。然則此二種智。理是非無。所以不言化作三車。此只以因盡果亡二種無爲處爲城。然則此二種無爲。理自非有。故言化作。二種無爲譬化城。至四安樂行品强力譬可證。從爾時導師以下。第四名爲知止息譬。爲上第二法說見發大乘機作譬。上云若如來。自知𣵀槃時到。衆又淸淨。此諸人衆。旣得止息。無復疲倦者。言因三乘敎修行。仍發大乘機。又義同上火宅云見諸子等。安穩得出。皆於四衢道中。露地而坐。無復障礙。亦同窮子領解。父知子意。漸已通泰。成就大志。自鄙先心。從卽滅化城以下。第五名爲將至寶處譬。爲上第三法說爲說法華作譬。上云便集諸菩薩。世間無有二乘唯一佛乘。亦義同上火宅各賜諸子。等一大車。亦同窮子領解。今吾所有。一切財物。皆是子有。先所出內。是子所知。卽滅化城者。譬昔三是方便。卽是開三。汝等去來寶處在近者。寶所譬法華一果。明今一是眞實。卽是顯一。從諸比丘以下。第二合譬。就中有二。第一正合。第二擧外譬怗合。五譬皆合。但文略。從初訖應去應度。合第一導師譬。從若衆生但聞以下。合第二懈退譬。從佛知是心以下合第三爲作化城譬。若衆生住於二地此一句。合第四知止息譬。從如來爾時以下。合第五將至寶所譬。合第一導師譬可見。但合第二懈退譬。若衆生但聞一佛乘者。則不欲見佛。不欲親近者。言無大機。合上所將人衆中路懈退。佛道長遠。久受懃苦。乃可得成者。言不欲修大乘。合上前路猶遠。今欲退還。從佛知是心以下。合第三爲作化城譬。上開譬中有三。第一導師知衆心怯。第二正爲設化城。第三明衆人受化城。佛知是心。怯弱下劣者。合上此等可愍。云何捨大珍寶。而欲退還以方便力。而於中道爲止息故。說二𣵀槃者。合第二正爲作化城云以方便力。於嶮道中。過三百由旬。化作一城。略不合第三衆人受化城。上云是時疲極之衆。心大歡憙。生已度想生安穩想。若衆生住於二[1703]智者。合第四知止息譬。上云知此衆人。旣得止息。無復疲倦。二地者卽是盡無生二種智。言由此二智仍發大機故。云合第四知止息譬。又云此句合第三爲設化城中第三明衆人受化城譬。第四知止息譬。但隱從不顯。從如來爾時以下。第五合將至寶所譬。就中有二。第一明顯一。第二從但是如來以下。明開三所住地謂二種智。所得𣵀槃者。謂二種無爲。合上卽滅化城。語衆人言。汝等去來。寶所在近。但是如來方便之力。於一佛乘分別說三者。開三是方便。合上向者大城。我所化作。從如彼導師以下。合中第二擧外譬怗合。但略第二懈退譬。餘四譬皆擧。卽可見。正明宿世結緣中。長行偈有二。長行已竟。今第二偈頌。上長行初開爲二。一者結緣之由。二者正明結緣。今四十九行半偈分爲二。初二十二行半偈。頌第一結緣之由。從是諸沙彌等以下。二十七行偈。頌第二正明結緣。上第一結緣由中有二。一者明遠由。二者明近由。今二十二行半偈分爲二。初十二行偈。頌第一遠由。從無量慧世尊以下。十行半偈。頌第二近由。上第一遠由中有二。第一明行道得佛。第二明請法。十二行偈。初四行頌第一行道得佛。從彼佛十六子以下八行偈。頌第二請說法。上第一修道得佛中有三。第一不速現[1401]成第二諸天供養。第三正現成佛。今四行偈。初一行偈頌第一不速現成佛。從諸天神龍王以下。二行偈。頌第二諸天供養。從過十少劫已以下。一行偈。頌第三正現成佛。從彼佛十六子。以下八行。頌第二請說法。上中有二。第一十六王子請。第二十方梵王請。今八行。初二行半偈。頌第一十六王子請。從爲覺悟群生以下。五行半偈。頌第二十方梵王請。上中有二。第一發請之由。第二正請。初二行半偈。頌第一發請之由。後三行偈。頌第二正請。從請佛轉法輪以下是。上有六方梵王請。而今總頌不別也。從無量慧世尊以下。十行半偈。頌第二近由。上中初開爲三。第一受請爲說二乘法輪。第二別爲十六王子。說大乘經。第三說經已。入定爲十六王子復講之緣。今十行半偈。初五行偈。頌第一說二乘法。從時十六王子以下。四行半偈。頌第二別爲說大乘。從彼佛說經已以下。一行偈。頌第三入定。皆可見。上第一爲說二乘法中有二。第一正爲說。第二時衆得益。五行偈。初二行偈。頌第一正爲說。從宣暢是法時以下。三行偈。頌第二得益。上第二別爲說大乘中有二。第一請。第二爲說。四行半初二行偈。頌第一請。從佛知童子心以下。二行半。頌第二爲說。從是諸沙彌等以下。二十七行偈。頌第二正明結緣。上中有法說譬說。今二十七行初八行。頌第一法說。後十九行偈。頌第二譬說。上第一法說中有三。第一正明結緣。第二結緣以來恒敎化。第三今日相値先三後一之意。今八行初三行。頌第一正明結緣。從彼佛滅度後以下。三行偈。頌第二恒敎化。從我在十六數以下。二行偈。頌第三今日相値先三後一之意。上譬說中。卽有開合。今十九行偈。初十一行半偈。頌第一開譬。後七行半偈頌合譬。上開譬中有五種譬。今皆頌。初三行偈。頌第一導師譬。從衆人皆疲倦以下。一行偈。頌第二懈退譬。從導師作是念以下。五行偈。頌第三設化城譬。從導師知息已此一句。頌第四知止息譬。從集衆而告言以下。二行一句偈。頌第五將至寶所譬。從我亦如是以下。頌合譬。上合譬中初有二。第一正合。第二擧外譬怗合。今但頌第一正合。略不頌第二擧外譬怗合。上合中有五。今皆頌之。初二句頌合第一導師譬。從見諸求道者以下。一行偈。頌合第二懈退譬。從故以方便力以下。一行偈頌合第三設化城譬。次二句頌合第四知止息譬。從爾乃大衆集以下。四行半偈。頌合第五將至寶所譬。本義云。從諸佛之導師以下。一[0502]一行偈。頌第二擧外譬怗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