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03]法華義疏第四五百弟子受記品[1104]第八 擧宿世因緣開三顯一。化下根人中。凡有三品。卽分爲二。化城喩一品。正明宿世結緣。化下根人。此品與授學無學人記品。爲下根人授記。若准上來。先有佛說。次有領解。次有述成。次有授記。何故唯有授記不有領解及述成者。下根之人。解旣在後。雖有內懷。不敢發口領解。是以如來明達此心。不待領解卽爲賜記所以因得授記。仍申己領解。所以雖有領解。不別立品。旣有授記。卽述成自去。故亦略也。何則若無可述。那得賜記。然此品中。富樓那受記。又千二百人授記。亦五百人受記。亦總爲諸聲聞授記。何故止言五百弟子授記品者。五百人得受記名號眷屬多少悉皆是同。又能領解。餘者不爾。所以止言五百弟子授記品也。就此品中自有二。第一富樓那家授記。第二從爾時千二百以下。明諸聲聞家授記。就第一富樓那家授記中亦有二。第一經家叙富樓那聞未聞內心歡憙。第二從佛告諸比丘以下。正明賜記。從佛聞是智慧方便隨宜說法者。謂上方便品及火宅之說。又聞授諸大弟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者。總明上中二根人得記也。復聞宿世因緣之事復聞諸佛有大自在神通之力者。卽謂化城品中事也。深心本願者。言十六王子時一切智願也。就第二正明賜記中。亦有長行偈。長行中亦有二。第一先明富樓那本是大行菩薩。但欲化物十方世界。內祕菩薩。外行聲聞。助作佛事。以此爲例。上中二根皆然。而但此明者。欲以擧下況上也。第二從諸比丘以下正賜記。就中亦有二。第一記行因。第二從無量阿[1401]曾祇劫以下記果。皆可見。偈中凡有二十一行半偈。分爲二。初七行偈頌第一富樓那本。從今此富樓那以下十四行半偈。頌第二正賜記。就中有二。初七行半偈。頌上賜因。從其後得成佛以下七行偈。頌記果。亦可見。從爾時千二百羅漢以下。第二諸聲聞授記。就中自有二。第一正賜聲聞。第二從爾時五百羅漢於佛前以下。明得記下根人領解。就第一正賜記中亦有長行偈。長行中亦有二。第一先賜千二百人。從其五百羅漢以下。賜五百人。就第一千二百人得記中亦有二。第一經家叙求記內心所請。第二從佛知此心以下正賜。偈中凡十一行偈。亦分爲三。第一初六行偈。頌千二百人得記。從其五百比丘以下三行半偈。頌五百人得記。從[2902]加葉汝已知以下一行半偈。以義頌總諸聲聞得記。從爾時五百羅漢以下。第二明得記人領解。亦有長行偈。就長行中有二。第一擧法說略領解。第二擧譬廣領解。第一法說可見。但就第二譬說卽有開合。開譬中有五譬。第一名爲繫珠譬。卽領上化城中第一導師譬。第二其人醉臥不自覺知二句。名爲不自覺知譬。領上化城中第二懈退譬。第三從起已遊行以下。名爲行他國譬。領上化城中第三設化城譬。第四從於後親友以下。名爲親友相値譬。領上化城中第四知止息譬。第五從而作是言以下。名爲示寶珠譬。領上化城中第五將至寶所譬。譬如有人者。卽下根人自譬己身。至親友家者。親友譬十六王子。家譬三界。言聖人以化處爲家。醉酒而臥者。譬以五濁八苦爲惛。是時親友官事當行者。譬化緣旣盡就化他方。以無[1803]賈寶珠繫於衣裏與之而去者。大乘譬無*賈寶珠。言十六王子爲說大乘。而後就化他方。衣裏譬大乘信。而不能亡壞體信。故言繫於衣裏。問曰。若言至親友家而醉者。是則親友與酒令醉。內合亦然。則是十六王子與衆生五濁八苦令惛。釋曰。聖人云何作煩惱緣。但此文少倒。應言有人醉酒至親友家而臥。問曰。衆生與十六王子。皆以三界爲家。[2604]則此衆生從何而來故云來至耶。答曰。王子與衆生雖共一家。王子旣爲化主。自當家主故。則衆生義自成來。故云來至親友家也。若以流來義亦可得。又問。旣云衆生以五濁八苦爲障其大機故。不得以大乘爲化。則義如以酒爲亂其正志故不爲繫珠。而若如此文。當其醉時而繫。若爾當以五濁八苦爲惛時。爲說大乘故耶。釋曰。五濁八苦。若非登聖那得絕無。但或有動不動義。如醉酒或甚或可。當繫珠時。雖醉猶可。故得爲繫。內合亦然。衆生五濁不動時爲說也。一云。亦可當繫珠時無正是珠之信。但有繫物之信。因此爲繫也。內合亦然。于時無正大信。但有樂欲之信。因此爲說也。好則好矣。但違上來所說發大機故。爲說大乘之旨。一云。亦可當其醉時都無一信。而猶爲繫者爲後有利故也。爲後可利。卽是大乘機發。卽問。若爾今日亦應無信。然則展轉無窮。何時成信。釋曰。何無成信。或因一說而信。或二三說而成。或須無數而成。衆生神根各異。解悟不同。所以聖人隨機爲說亦無窮也。此家以未來善感敎者也。是人醉臥都不覺知者。第二不自知譬。領上第二懈退譬。言無大機故不得以大乘爲化。當繫珠時。雖醉猶可。但醉臥久故。忘而不知也。內合五濁八苦起動久故。忘其大信也。從起已遊行以下。第三遊他國譬。領上化城中第三設化城。言以三乘得化。就中有二。第一名親友見醉起行譬。如來見衆生發[2605]少乘機。領上化城云導師知衆所樂。第二從若少以下。名得少爲足譬。三乘人受三乘爲足。領上化城云衆人受化城。起已遊行者。言酒雖未醒。理非永臥故起行也。內合衆生雖無大機。理非永迷故。亦發三乘機也。[0201]到於他國者。今失其本大乘解。將入三乘敎中。如*到他國。爲衣食故勤力求索甚大艱難者。爲欲得二果懃修四諦及十二因義也。至此以前領上化城云汝等可愍云何捨大珍寶而欲退還。若少有所得便以爲足者。明二乘得少分爲足。卽領上化城云我等今者免斯惡道生已度想生安隱想。於後親友會遇見之者。第四名親友相値譬。頌上化城第四知止息譬。言如來見發大機。上云此諸人衆旣得止息無復疲倦。從而作是言以下。第五名爲示珠譬。頌上化城中第五將至寶所譬。言爲說今日法華。上云卽滅化城語衆人言汝等去來寶所在近[1502]逈者大城我所化作。就中有三。第一何爲衣食乃至如是者。非其求少。卽領上云*逈者大城我所化作。第二從我昔以下。非其忘本爲正示。卽領上汝等去來寶所在近。第三從汝今以下。以義領勸修今一。從佛亦如是以下。第二合譬。從初訖令發一切智心。合第一繫珠譬。而尋廢忘不覺不知者。合第二不自知譬。從旣得阿羅漢道以下。合第三行他國譬。一切智願猶在不失者。合第四相値譬。從今者世尊以下。合第五示珠譬。從世尊我今乃知以下。懸合第六得珠歡憙譬。皆可見。第二偈頌凡有十二行半偈。上長行中有法說譬說。今初二行半偈。頌第一法說。後十行偈頌譬說。頌法說可見。上譬說中有開合。初六行偈頌開譬。後四行偈頌合譬。上開譬有五譬。今皆頌之初一行三句偈。頌第一繫珠譬。時臥不覺知。此一句頌第二不自知譬。從是人旣已起以下二行偈。頌第三行他國譬。次三句頌第四親友相値譬。示以所繫珠。此一句頌第五示珠譬。從貧人見此珠以下一行偈。懸頌得珠歡憙譬。然上言醉酒。此言貧窮。唯是少異。上言醉酒。譬以惑爲障。此言貧[0903]寶。譬窮大乘功德。又此中但言其家甚大富具設諸餚饍。而不言有酒。所以知非親友酒也。從我等亦如是以下頌合譬。上中有六合。今但略不頌合第四今相値譬。餘皆頌之。初一行頌合第一繫珠譬。我等無知故不覺亦不知者。頌合第二不自知譬。得少𣵀槃分自足不求餘者。頌合第三行他國譬。從今佛覺悟我以下一行偈。頌合第五示珠譬。從我今從佛聞以下一行。頌懸合第六得珠歡憙譬授學無學人記品第九 就中有二。第一請記。第二佛賜。就第一請中有二。第一阿難羅睺羅請。第二爾時學無學人以下。二千人請。第二賜記中亦有二。第一先賜阿難羅睺羅。第二從爾時世尊以下。賜二千人記。就第一賜阿難羅睺羅記中。先記阿難。後記羅睺羅。記阿難中有五重。第一正記。第二從爾時會中以下。大衆生疑。第三從爾時世尊以下。如來釋疑。第四從阿難面於佛前以下。明阿難因賜記得宿命知。第五從爾時阿難以下。以偈嘆佛。皆可見。就第二記羅睺羅中。有長行偈可見。從爾時世尊以下。第二二千人得記。就中亦有二。第一正記。第二爾時學無學以下。亦嘆佛。就第一正記中。亦有長行偈。亦可見法師品第十 此品明受持讀誦解說書寫五種法師功德。故因爲品目也。夫開三顯一以明因義中。初開爲四。第一略開三顯一動執生疑。第二大衆懷疑致請。第三廣開三顯一斷疑生信。第四別流通因義。從此品以下四品是。第四別流通因義。四品分爲三重。第一此法師品與見寶塔品。明受持因義者功深。流通因義者報重。慕覓流通之人。第二持品。明堪流通者奉命流通。第三安樂行品。勸接退墮之人。就第一覓流通中二品。卽自爲二。第一此品明釋迦自覓。第二見寶塔品。多寶如來助覓。就釋迦自覓中亦有二。第一從初訖我今獲大利偈直覓。第二從藥王今告汝以下。因明流通方法作覓。又就第一直覓中亦有二。第一明隨憙功深報重。第二從若復有人以下。明通經功深報重。就第一隨憙功深中亦有二。第一明現在弟子隨憙。第二從佛告藥王以下。明後世弟子隨憙。就第二明通經功報中有長行偈。長行中有四。第一明現在師功深報重。第二從若善男子以下。明後世師功報之相。第三從若有惡人以下明謗此二師罪報重。第四從藥王其有以下。明應供此二師。二世師中皆有二。一先明下品師。二從何況以下。明上品師。皆可見。第三謗罪報重。謗經則三寶理永絕。故重於謗佛也。然只取一邊不論福厚薄也。偈頌中凡有十五行偈。初二行偈不頌上文。汎勸尊重此經。從若有能受持以下四行偈。頌第一現在師。從吾滅後惡世以下三行偈。頌第二後世師。從若於一劫中以下二行偈。頌第三謗罪報重。從有人求佛道以下四行偈。頌第四應供。從藥王今告汝以下。第二因明流通方法作覓。就中亦有長行偈。長行中有三。第一從初訖當知是爲增上慢者。先嘆經。第二從善男子以下。正明流通方法。第三從藥王我於餘國以下竟長行。助護通經人。就第一歎經中有五重。第一格量爲歎。言諸經中法華最尊。第二從藥王當知以下。據人爲歎。言在人則人尊。第三從藥王在在處處以下。據處爲歎。言在地則地貴。第四從多有人在家出家以下。就因爲歎。言諸修行中不如聞此經。第五從其有衆生求佛道者以下。就果爲嘆。言諸果中不如法華壽量果。然若論稱機爲說令得利者。則諸敎皆爾。所以偏嘆法華最第一者。只就會前開後爲論故。然會前者。明三乘無異路語萬善同歸。開後者。語萬善皆成佛。佛壽命無窮極中。則開𣵀槃之前路。化常住之由漸。前後兩望。二儀雙明。所以下卽言已說當說今說。前四重可見。但就第五據果歎中。卽有法說譬說。法說亦可見。就譬說卽有開合。譬如有人渴乏須水於彼高原穿鑿求之猶見乾土者。水譬壽量果。高原譬初敎及第二波若敎。乾土譬八十年果。言前二敎中求壽量果不得。但得八十年果。知水尙遠。施功不已者。譬聞維摩敎。轉見濕土者。濕土譬維摩敎七百阿曾祇果。言爲得水則濕土少近。內合於壽量果七百阿曾祇少近。泥譬今日法華經。其心[0801]快定知水必近者。至法華方知壽量果。本義云顯土譬無量義經。從菩薩亦如是以下第二合。就中有三。第一正合。第二釋合。第三從藥王若有菩薩以下誡勸。開方便門者。開昔三是方便。示眞實相者。示今一是眞實。一因一果之理盡在此經中。故云藏。金剛心時方窮其底故言深。以諸餘義不可破壞故言固。其理杳然故言幽。行因久到故言遠。得之者希故云無人能到。從藥王若有善男子以下。因明流通方法作覓中。第二正明通經方法。可見。從藥王我於餘國以下。第三明助護通經人。就中有五。第一明遣化人爲救。第二明遣四部衆爲聽法衆。第三明遣天龍神。第四明令說法者得見我釋迦身。第五令不忘失文句。皆可見。偈頌中凡有十八行半偈。上中有三。第一先嘆經。第二正明通經方法。第三助護通經人。今十八行半偈。初五行偈頌第一嘆經。從若人說此經以下四行半偈。頌第二正明通經方法。從若我滅度後以下九行偈。頌第三助護通經人。上第一嘆經中有五第一格量嘆。第二據人嘆。第三據處嘆。第四就因嘆。第五據果嘆。今五行偈。初一行頌第一格量嘆。次四行偈頌第五據果嘆。略不頌第二據人嘆。第三據處嘆。第四據因嘆。上第五據果嘆中。有法說譬說。今不頌法說。但頌譬說。卽有開合。初一行半偈頌開譬。從藥王汝當知以下二行半偈頌合譬。上合中有三。一正合。二釋合。三誡勸。今但頌正合略不頌其二。從若人說此經以下四行半偈。頌第二正明流通方法。初二行半偈。正頌上事。後二行偈。以義明應起忍。從若我滅度後以下九行偈。頌第三助護通經人。上中有五。第一遣化人。第二遣四部衆。第三遣天龍神。第四令見釋迦身。第五令不忘失句。今皆頌。但不次第。今九行偈。初二行偈。頌第二遣四部衆。若人欲加惡以下一行偈。頌第一遣化人。從若說法之人以下二行偈。頌第五令不忘失句。從若人具足德以下一行偈。頌第四令見釋迦身。從若人在空閑以下一行偈。頌第三遣天龍神。從若人樂說法以下二行偈以義結勸見寶塔品第十一 此是覓流通人中。第二多寶如來助覓。就中亦有長行偈。就長行中有十九重。第一經家敍寶塔之相。第二從爾時寶塔中出大音聲以下。明塔中出聲讃嘆釋迦。第三從爾時四衆以下。明時衆見塔歡怪幷生。第四從爾時有菩薩以下。明大樂說菩薩欲釋衆怪卽問如來。第五從佛告大樂說以下。如來答寶塔來之所以。第六從是時大樂說以下。明大樂說仍發願欲見多寶如來。第七從佛告大樂說以下。佛答汝若欲見多寶如來者。應集十方分身諸佛。第八從大樂說白佛言以下。明大樂說仍發願欲見分身諸佛。第九從爾時佛放白豪一光以下。明釋迦放光照十方分身諸佛。所以放光集諸分身者。欲明諸佛尙尊重法而來。況汝等大衆豈可不重。第十從爾時十方諸佛各告衆菩薩以下。明十方分身諸佛旣被光明。各與其菩薩等共議欲來。第十一從時[1101]沙婆世界卽變淸淨以下。明釋迦三段變土欲容諸分身佛。于時只是神力變土。是故經家述之。所以三變者。是表破三乘執心也。則其轉廣。廣二乘狹意也。第十二從爾時東方釋迦牟尼以下。明分身諸佛皆集。遣使問訊釋迦。第十三從爾時釋迦牟尼佛以下。明釋迦旣得相聞卽起開塔示之。第十四從卽時一切衆會以下。經家叙大衆見聞塔中事。滅度佛謂多寶如來。說如是言者。謂上塔中出聲嘆言善哉釋迦也。嘆未曾有以下。明今時衆嘆也。第十五從爾時多寶如來以下。明多寶如來分坐喚釋迦坐。第十六從卽時是釋迦牟尼佛以下。明釋迦就坐。所以多寶如來與釋迦佛共坐者。滅度旣坐欲明不生而現生。釋迦與多寶竝坐者。欲明雙樹滅非實滅。第十七從爾時大衆見二如來以下。明大衆見二如來在空。仍復願欲在於空。第十八從卽時以下。明如來以神力接大衆在空。第十九從以大音聲以下。正唱覓通經人。第二偈頌凡有四十八行。上長行中有十九重。然今但頌四段不頌十五重。今四十八行偈。初三行半偈。頌第五答寶塔來之所以。從又我分身以下三行偈。頌第七明若欲見多寶如來應先集分身諸佛。從爲坐諸佛以下五行半偈。頌第十一*沙婆世界變淸淨。此亦經家自作偈頌。從告諸大衆以下三十六行偈。頌第十九正覓通經人持品第十二 此品明五種人受持弘經。故云持品。此是明別流通因義中第二堪流通者。奉命流通。五種人發誓流通故卽有五重。第一藥王菩薩及大樂說。頒類有二萬諸菩薩發誓流通。第二從爾時衆中五百阿羅漢以下。明得記聲聞等發誓流通。第三從復有學無學以下。明得記學無學人等發誓流通。第四從爾時佛姨母以下。明尼衆發誓流通。第五從爾時世尊以下竟品。明八十萬億諸大菩薩發誓流通。今此五種人雖復皆誓流通。而初大行等誓通穢土。次三種人皆誓通淨土。最後[2202]八萬億大土不別淨穢直誓皆通。前四重可見。但就第五八十萬億人誓通中有長行偈。長行可見。就偈中有二十行偈。分爲六。第一初一行偈。直誓我等當流通。第二次一行偈。誓爲欲弘通此經故。能忍白衣諸難。第三從惡世中比丘以下九行半偈。誓亦爲欲弘通此經故。能忍諸惡比丘種種無道。第四從濁劫惡世以下三行偈。亦爲欲弘通此經故雖有惡鬼種種諸難而不惜身命。第五從世尊自當知以下二行半偈。亦爲欲弘通此經故不違惡比丘[0403]耶律。第六從諸聚落城邑以下三行偈。結誓弘通。皆可見安樂行品第十三 此品明四安樂行勸接新發菩薩。故因爲品目也。此是別流通因義中之第三勸接新發退墮。何則新發菩薩聞上若能弘通此經功深報重。內心卽有我等亦弘通。但上持品中。諸大土等發誓流通云。我等於後世爲欲弘通此經故。雖遇白衣刀杖之苦。惡鬼入身之亂。求名比丘毀謗之辱。惡僧*耶律之[1304]嘖。當起大忍不惜身命。卽懷。是乃行中最難。諸佛所歎。若非久發大士誰能若斯。是以文珠知時。爲諸新發菩薩請問住於惡世得通此經之方法。所以如來卽擧四安樂行用答文殊請問。有四安樂行。菩薩若能修此四安樂行者。雖在惡世無可憂慮。以勸新發退墮之類。四安樂行者。一身善行。二口善行。三意善行。四慈悲行。所以通名安樂行者。今此四行。皆能離危得安。遠感樂果。故通稱安樂行也。然萬行皆可用爲勸。何意只就此四行爲勸者。今此四行。前三行卽是自行。後一慈悲行則是外化行。菩薩之道。將欲正他先正己身。正己之要莫如三行。正他之要慈悲爲本。天下萬行雖羅。要必在此二行。菩薩若能修此四行。上則爲諸佛所稱嘆。中則爲諸天所護念。下則爲諸人所供敬。然則雖復惡世。無憂刀杖之困。惡鬼入身之亂。況復求名比丘毀謗之辱。惡僧*耶律之*嘖。所以如來據此四行爲勸也。然此是私意。本釋少異。四安樂者。一智慧行。二說法行。三離過行。四慈悲行。若判自行外化。第一第三是自行。第二第四是外化行。亦好隨欲可用。就中初開爲二。第一文殊問。第二如來答。就第一文殊問中亦有二。第一先嘆上中發誓諸大士。[0901]第二從世尊菩薩以下正問。就第二如來答中亦有二。第一直唱有四法。第二從一者菩薩以下。別出四法。就中自有四。第一初一長行與偈明身善行。第二從又文殊師利如來滅後以下。亦一長行與偈。明口善行。第三從又文殊師利菩薩摩訶薩法欲滅時以下。亦一長行與偈。明意善行。第四從又文殊師利菩薩摩訶薩於後末世中以下。亦一長行與偈。明慈悲行。就第一身善行中亦有二。第一正明身善行第二從文殊是名以下。結身善行。就第一正明身善行[2002]中。第一立行近二處章門。第二從云何以下。釋兩章門。先釋行處。後釋近處。行處卽是身之行善。近處卽是身之止善。住忍辱地柔和善順而不卒暴心亦不驚者。言觀假名空能亡是非。於善不卒憙。於惡亦不卒驚。從又復於法以下。明觀實空能不存諸境。從云何名菩薩親近處者以下釋近處。卽是身之止善。就中有二。第一明不親近假有。第二從復次菩薩以下。明不親近實有。就第一不親近假有中。有十種不親近。一不親近國王王子大臣官長。是驕慢緣。二不親近諸外道。是邪見緣。三不親近諸戲境。是惡業緣。四不親近諸殺生。是發惡穢緣。五不親近求聲聞。是爲求大最妨緣。爲今日法花亦最不宜。六不親近諸女人及處女寡女少女。是愛染緣。爲求道最妨。七不親近五種不男。是不定緣。八不獨入他家。是生疑緣。九不樂畜年少子等。是散亂緣。十不親近常好[1003]坐少乘禪師。本義前九皆是應不親近境。從常好禪定以下。明應親近境。是名初親近處者結。從復次以下。第二明不親近實法有。此中文似緣不著眞諦。故云止善而非也。但解實法卽空。不存諸境故卽是止善。就中亦有二。第一正明眞諦空。第二擧俗有證眞空。就第一正明眞諦空卽有二。前六句明心行處滅。從一切言語以下十一句。明言語[1804]噵斷。第二擧俗有證空。但以因緣有者。證心行處滅。從顚倒生故說者。證言語*噵斷。從常樂觀以下結。上有結假名親近故云第二親近也。偈頌中凡有二十七行半偈。分爲二。第一初二十三行偈。正頌上事。從若有比丘以下四行半偈。明得果行報。釋此中文。本義配上長行作重解釋。而私意少不安。故但直頌不作重也。但從顚倒分別以下二行偈。頌上常好坐禪。初一句明好禪之由。次一句正頌上常好坐禪。言由有顚倒分別心故。捨此就彼山間常好坐禪。然則何暇弘通此經於世間。故知常好坐禪猶應入不親近境。本義云。此二行非頌常好坐禪。從顚倒分別以下五行偈。皆頌上不親近實法有。顚倒分別一行。但擧非顯是。從文殊以下。明身行中第二結。從又文殊師利以下。第二明口善。本義云說法行。就中亦有長行偈。長行中亦有二。第一明口之止善。第二從善修如是以下。明口之行善。不樂說人及經典過者。經過謂文句好惡。然言其短可忌。言長何過。夫好擧他美必欲有報。所以君子不須也。第二行善可見。第二偈頌凡有十六行半偈。分爲二。第一初十一行半偈。正頌上事。從我滅度後以下五行偈。亦明得果行報。從又文殊師利以下。第三明意善行。本義離過行。就中亦有長行偈。長行中亦有三。第一明止善。第二從當於一切衆生以下明行善。第三從[1705]文殊師利以下。得果行報。皆可見。第二偈頌六行。卽分爲三。初二行偈頌第一止善。從是佛子說法以下三行偈。頌第二行善。從第三法如是以下一行偈。頌第三得果行報。從又文殊師利以下。第四明慈悲行。就中亦有長行偈。長行中亦有二。第一正明慈悲行。第二從文殊師利是菩薩摩訶薩以下。亦明得果行報。第一可見。但就第二得果行報中有二。第一直明若能以慈悲弘通此經。在人爲人所恭敬。在天爲天所救念。第二所以能得如是報。卽釋言。此經於諸經中最尊故。上則三世諸佛皆尊護。下則非諸人易得。所以能弘通者得如是報也。就中擧法譬二說爲釋。法說可見。擧譬說爲釋中。卽有二譬。前譬爲上。上則三世諸佛所尊護作譬。後譬亦爲下。下則非諸人易得作譬。各有開合。强力聖王譬如來。諸國譬三界所化處。少王譬四魔。種種兵具譬如來種種神力。衆譬從佛化諸弟子。隨功賞賜者。譬隨機爲說諸餘經。髻中明珠譬法華。合可見。後譬亦有開合。開譬可見。但就合中有三。第一正合。第二擧外譬怙合。第三結合卽可見。第二偈頌凡有三十七行半偈。分爲二。第一初十四行半偈。正頌上長行。從我滅度後以下二十三行偈。總結勸四樂行。上長行中有二。第一正明慈悲行。第二明得果行報。今十四行半[1501]行偈。初四行偈頌第一正明慈悲行。從譬如强力以下十行半偈。頌第二得果行報。頌第一正明慈悲行可見。上第二明得果行報中有二。第一直明報尊。第二釋報尊。今不頌第一。但頌第二釋。上釋中有二。第一擧法說爲釋。第二擧譬爲釋。今不頌第一法說。但頌第二譬說。上中卽有二譬。二譬各有開合。今十行半偈。初三行偈頌第一强力譬。從如有勇健以下。一行偈頌後譬。從如來亦爾以下三行半偈。頌合第一譬。從旣知衆生以下三行頌合後譬。從我滅度後以下二十三行偈中第二總結勸四行。就中有二。第一初一行半偈。直勸欲通此經當依此四行。第二從讀是經者以下明報重。就中有四。初一行偈。明現報重。從不生貧窮以下三行半偈。明未來報重。從若於夢中以下十六行偈。明夢報重。最後一行偈。總結皆重從地踊出品第十四 因從地踊出菩薩等。明佛壽長遠。故因爲品目。此經正說大開爲二。第一明因一義。第二明果義長遠。此前以來。皆明因一義已竟。從此品以下入分別功德品。訖如是之人等於是無有疑。明果義長遠。今旣明萬善皆是一因。卽義自應明以萬善爲一因所得果相。所以此明以萬善爲一因而得故佛壽命亦長遠無窮。但昔或言八十。又云七百阿[1202]曾祇者。亦是如來方便之說。非是實說。明此果義亦例同因義。初開爲四。第一從此品初訖我從久遠來敎化是等衆。略開近顯遠動執生疑。第二從爾時彌勒菩薩摩訶薩及無數諸菩薩等心生疑惑怪未曾有以下竟此品。明大衆懷疑致請。第三擧壽量品。廣開近顯遠斷疑生信。第四入分別[1903]功品訖如是之人等於是無有疑。別流通果義。夫此四重所由來者。衆生久聞如來壽命只是八十。復聞七百阿曾祇。執以爲實。若卒聞佛壽長遠無窮。必生疑怪。處心不安。所以如來知時欲令大衆動其八十七百之執。懷疑致請。不卒明佛壽是長遠。方指從地踊出菩薩曰。此是我今成佛以來。始令發心得不退地者也。又言我從久遠來敎化是等衆。第一略說來意如是。大衆夢聞我今成佛始令發心得住不退者。卽生疑。常云菩薩之道必無量劫修行方得。今如來成佛唯是四十餘年。然則那得言此是我今成佛始令發心得住不退地者耶。又聞我從久遠敎化是等衆。則動其七百阿曾祇之執。今所言久遠是何久遠猶指四十餘年而言耶。復有餘久遠耶。若指四十餘年不足久遠。若是餘久遠者。如來成佛非但四十餘年過去。若然今將來亦應長遠。非但七百阿曾祇。旣有此疑。卽不可不請。所以第二有疑致請。夫如來深旨唯在廣說。不在於略。但欲從時宜故須此略說。而今大衆請問旣至。卽稱如來本意。復有何待。所以第三廣擧微塵之譬。明如來成佛以來旣久。非但四十餘年。今將來亦長遠無窮。非但七百阿曾祇。然則非但四十卽是開近。非但七百卽是顯遠。廣略二說旣竟。果義自圓。卽應流通。所以第四有別流通果義。本義云。亦有四。第一從此品初訖當精進一心偈。名爲壽量家別序。第二從爾時世尊說此偈已以下。訖我從久遠敎化此等衆。名爲略開近顯遠動執生疑。第三從爾時彌勒菩薩等心生疑怪竟品。明大衆懷疑致請。第四從入分別功德品一品半。廣明佛壽命長遠斷疑生信。不須別流通果義。就第一略開近顯遠動執生疑中。初開爲二。第一從初訖汝等自當因是得聞。先出略說所因第二從爾時釋迦牟尼佛告彌勒菩薩善哉善哉以下。正明略開近顯遠動執生疑就第一先出略說所因中亦有四。第一明他方國土諸來菩薩請佛我等亦欲弘通此經於此娑婆世界。第二從止善男子以下。如來擧娑婆菩薩止他方菩薩。第三從佛說是時以下。無量菩薩從地踊出證成佛語。第四從爾時彌勒菩薩及八千洹河沙諸菩薩衆以下。明大衆得見從地踊出菩薩。請問其本。若論他方菩薩請佛弘通者。欲令釋迦擧娑婆菩薩。娑婆菩薩如言出來者。欲令大衆請問其本。仍顯佛壽長遠。故云此四重皆是略說所因也。第一第二可見。但就第三娑婆菩薩從地踊出證成佛語中有二。第一經家叙踊出之相。第二從是菩薩衆中有四導師以下。明踊出菩薩與釋迦往復問訊。就第一經家叙中有八。第一直明踊出。第二從是諸菩薩身皆金色以下。明踊出菩薩形色。第三從先盡在此以下。明其住處。第四從是諸菩薩以下。明其來意。第五從一一菩薩以下。明其將衆數。第六從從地出已以下。明其三業供養如來。第七從是菩薩摩訶薩以下。明其作供養劫數。第八從爾時四衆以下。明大衆見諸菩薩遍滿無量國。從菩薩衆中以下。第二明踊出菩薩與釋迦往復問訊。就中有四重。第一踊出菩薩問訊如來。第二從爾時世尊以下。如來答。第三從爾時諸大菩薩而說偈言以下。踊出菩薩讃歎釋迦。第四從爾時世尊以下。釋迦報歎踊出菩薩。從爾時彌勒菩薩以下。略說所因中第四明大衆請問踊出菩薩根本。就中亦有二。第一此中菩薩衆問其釋迦如來。第二從爾時釋迦牟尼分身諸佛以下。明他方菩薩問其分身諸佛。就第一此中菩薩等問釋迦中亦有二。第一經家叙彌勒及衆菩薩欲問之意。第二從無量萬億以下。以偈正問。凡有十九行半偈。分爲三。第一初一行偈。總請答其今將問。第二從是從何所來以下十四行偈。正問其所見。第三從世尊我昔來以下四行半偈。總結請。第一可見。但就第二正問中有六問。第一初一句問住處。卽問上第三先盡在此娑婆世界。第二次一句問其來意。卽問上第四聞佛言我有娑婆菩薩此等必當弘通。從巨身大神通以下一行半偈。問其身形色好妙。卽問上第二是諸菩薩皆作金色三十二相無量光明。第四從一一菩薩以下九行偈。問其眷屬。卽問上第五一一菩薩。皆是大衆唱導之首。各將六萬恒河沙眷屬。第五從是諸大威德以下二行偈。問其師。是不關上經家叙。第六從如是諸菩薩以下一行偈。問其裂地而出。卽問上第一是時娑婆世界地皆震裂。皆可見。從世尊我昔來以下四行半偈。第三總結請。然上經家叙踊出中。第六明踊出菩薩以三業供養。第七明其作供養劫數。第八明大衆見諸菩薩遍滿無量國。而此不問此三重者。以三業供養。今現諸人皆能不足爲問。劫數長短卽是如來神力。亦無可怪。若如來使見。卽有緣誰其不見。所以不問此三重也。從爾時釋迦牟尼佛以下問踊出菩薩根本中。第二他方菩薩問其分身諸佛。就中亦有二。第一問。第二從爾時諸佛各告以下。分身諸佛答且待須臾。從爾時釋迦牟尼佛告彌勒菩薩以下。第二正明略開近顯遠動執生疑。就中有二。第一許答。第二從爾時世尊說此偈已以下正答。就第一許答中亦有長行偈可見。本義云。至此以上。皆是壽量家別序。就第二正答中亦長行偈。然上彌勒凡有六問。一問其住所。上云是從何所來。二問其來意。上云以何因緣集。三問其身形色好妙。上云巨身大神通智慧叵思議。四問其眷屬。上云一一諸菩薩所將無數衆。五問其師。上云是諸大威德誰[1301]其爲說法。六問裂地。上云如是諸菩薩神通大智力四方地皆裂皆從中踊出。而可答中。但答其三問。略不答餘三問。從初訖調伏其心令發道意。超答其第五問師。從此諸菩薩以下。還答其第一問住所。從阿逸多諸善男子等以下。答其第二問來意。問身形色問眷屬。問裂地。此三問皆非所答之要。所以略而不答。第二以偈頌答。凡有八行半偈。分爲二。第一初七行半偈。直頌答。第二從我今說實語以下一行偈。以義勸信。上長行有三答。一答師問。二答住處問。三答來意問。今七行半偈。但雜頌答。不次第也。從爾時彌勒菩薩以下。明果義長遠。中第二明大衆懷疑致請。就中亦有長行偈。長行中亦有二。第一經家叙大衆疑念之相。第二從卽白佛言以下正請。第一可見。但就第二正請。亦有二。第一先出所疑念。第二從世尊得佛未久以下正請。就第一先出疑念中亦有二。第一以法說爲出。第二以譬說爲出。皆可見。就第二正請中亦有二。第一彌勒自陳已解。第二從然諸新發菩薩[0501]下。正爲未解請。亦可見。第二偈頌凡有十四行偈。上長行有二。第一先出所疑念。第二正請。初十一行偈。頌第一先出疑念。從我等從佛聞以下三行偈頌第二正請。上第一先出所疑念中有二。一以法說爲出。二以譬說爲出。今十一行偈。初五行偈頌以法說爲出。譬如少[1202]莊以下六行偈。頌以譬說爲出。從我等從佛聞以下三行偈頌第二正請。上中有二。第一彌勒自陳己解。第二正爲未解者請。今三行偈。亦分爲二。初二句頌第一彌勒自陳己解。從願佛爲未來以下二行半偈。頌第二正爲未解請壽量品第十五 此品極明如來壽命長遠。以微塵爲量。故云壽量品。此是開近顯遠以明果義長遠中第三廣開近顯遠斷疑生信。就中亦有長行偈。長行中亦有三重。第一如來三過誡信。第二從是時菩薩以下彌勒等奉勅。第三從爾時世尊知菩薩以下。正廣說。前二重可見。但就第三正廣說中。卽有法說譬說。法說中亦有二。第一從初訖壽命無量阿曾祇劫常住不滅。明成佛已來久遠非但四十餘年。第二從諸善男子我本行菩薩道以下。明今將來亦長遠無窮。非但七百阿曾祇。就第一明過去長遠中亦有三。第一正明過去久長。第二從[0103]從諸善男子於其中間以下。明四種方便。自顯久遠之旨。第三從如是我成佛已來以下。結過去久遠。就第一正明久遠中有二。第一擧法說略明久遠。第二擧微塵廣明久遠。就第一直略明中亦有三。第一誡聽。第二從一切世間以下。明惑者見應便謂今始成種智。第三從然善男子以下。正略明久遠。就第二擧微塵廣明久遠中亦有三。第一如來先擧微塵問大衆。第二從爾時彌勒菩薩等以下。大衆答佛問。第三從爾時佛告諸大菩薩以下。正廣明久遠前二可見。但就第三正廣明久遠中卽有二。第一直言久遠。第二就化處明久遠。化處卽他方此方二處。亦可見。從諸善男子以下。明成佛已來長遠中。第二明四種方便。自顯久遠之旨。就中卽明四種方便故。自有四重。一明燃燈佛等。二明名字不同。三明現始成種智。四明所說不同。言能以此四種神通無方化物。若未成佛。那得如是。本義云。就第一法說中有四。第一明釋迦過去中神通益物。第二從諸善男子如來見諸衆生樂於少法以下。明現在神通益物。第三應有未來神通益物而略。故今以義玄出。第四從又善男子諸佛如來法皆如是以下。卽所謂開近顯遠之言。結三世化物不虛亦好。隨欲可用。於是中間。謂從過去至今王城之前間。我說燃燈佛等者。就實爲論。定光燃燈卽是釋迦。但欲化物作二而言也。次二重可見。就第四明所說不同中有三。第一直言爲欲化物故所說不同。第二釋能不同之所以。第三從以諸衆生以下。重釋所以須無定。或說己身或說他身者。言或說他身爲己身。說己身爲他身。此二句明敎益。或示己身或示他身者。言或示他身。爲己身。示己身爲他身。此二句明形益。或示己事或示他事者。言或示他事爲己事。示己事爲他事。此二句通明萬事皆能相返爲示。第二釋能不同之所以。標[1004]擬所以能如是相返者何。釋曰。理本無定性如來明達此理。故能得如是相反也。如來如實知見三界之相者。觀三界無有定性。無有生死若退若出者。理本無死可憂。無生可憙。亦無退作下[1505]遇。亦無出作聖人。亦無在世及滅度者。亦無在世者是凡滅度者是聖也。非實非虛非如非異者。亦無聖義是實可取。亦無世事是虛可捨。亦無如理可歎異理可非。不如三界見於三界者。言不以三界見三界。如斯之事如來明見無有錯謬者。言明達此理故能得如是相反也。從以諸衆生以下。第三重釋所以須無定。言寧理實爾。而所以欲如理無定爲說者。亦由衆生心性各異欲樂不同故然。可見。從如是我成佛已來以下。明成佛過去久遠中。第三結過去久長。常住不滅者。卽是明常。但具須五時之人猶不知。便謂如今世云常在此處不移也。從諸善男子我本行菩薩道以下。擧法說。明如來壽命長遠中。第二明今將來亦長遠無窮復倍上數。就中亦有二。第一直明今將來亦長遠無窮。第二從今非實滅度以下。釋物疑。疑者。若言如來壽命今將來亦長遠無窮復倍上數者。卽應久住於世敎化衆生。而今猶云我將滅度。卽難信長遠。所以釋此疑曰。所言將取滅度。但爲化物方便示滅。非實滅也。本義云。從諸善男子如來見諸衆生樂於少法以下訖而言滅度。明現在神通益物。就中有三。第一從初訖作如是說。明王宮不生而現生。第二從諸善男子如來所演經典以下。明現生之後應滅之前神通益物。第三從如是我成佛已來明雙樹非滅而現滅。亦好。第一可見。但就第二釋疑中有二。第一正釋。第二從諸善男子以下。結示滅非實滅。就第一正釋中亦有三。第一直明示滅但約化物。第二釋所以化物唯因現滅。言欲以難遭爲勸故。第三重釋所以以難遭爲勸。第一可見。但後二重釋中各有二。第一正釋。第二從是故以下結。亦可見。從又善男子以下。第二結示滅非實滅。諸佛如來法皆如是者。言方便化物。則諸佛如我釋迦也。爲度衆生皆實不虛者。正結方便示滅者非虛也。本義云。從此又善男子以下。法說中第四卽所謂開近顯遠之言。廣開近顯遠以明果義長遠斷疑生信中本有二。第一法說。第二譬說今法說已竟。從此下第二譬說。卽有開合。就開譬中亦有七種譬。皆爲上法說作譬。然上法說或取或不取。簡作七種法說。爲此七種譬作本。上法說中本有二。第一明成佛已來久遠。第二明今將來亦長遠無窮。就第一成佛已來久遠中有三。第一正明久遠。第二擧四種方便。自顯久遠之旨。第三結成佛過去久遠。就第一正明久遠中亦有廣略二說。今不取略說。就廣說中亦有三。第一如來擧微塵問大衆。亦不取。第二大衆奉答。亦不取。第三正廣明久長。就中有二。第一直明久長。第二據化處明久遠。今皆取爲二種法說。第二擧四種方便。自顯久遠之旨中。卽有四種方便。一燃燈佛等。二名字不同。三現始成種智。四所說不同。今略第一燃燈佛等第二名字不同。唯取第三現始成種智。第四所說不同。爲二種法說。又略不取第三結久遠。是故成佛已來久遠中。簡取四種法說。上第二今將來亦長遠中有二。第一正明今將來長遠復倍上數。第二釋物疑。今不取第一正明今將長遠。又第二釋疑中有二。第一正釋。第二結示滅非實滅。就第一正釋中有三。第一直言現滅爲欲化物。第二釋所以化物唯因現滅。第三重釋所以以難遭爲勸。今不取第一直言現滅爲欲化物。唯取後二重釋爲二種法說。又取第二結示滅非實滅。自爲一種法說。大合凡爲七種法說。今此譬說亦有七種譬說。第一名良醫譬。爲上第一常在娑婆說法敎化作譬。第二以有事緣遠至餘國二句。名醫就他方譬。爲上第二就化他方作譬。第三從諸子於後以下。名醫還本譬。爲上第三現始成種智作譬。第四從父見子等以下。名醫治子病譬。爲上第四所說不同作譬。第五從其諸子中以下。名子不順醫敎故方便示死譬。爲上第五欲以難遭爲勸作譬。第六從是時諸子以下。因示死子得益譬。爲上第六以難遭爲勸有益作譬。第七從諸善男子以下。名醫不妄譬。爲上第七法說結示滅非實滅作譬。本義云。上法說本有四。第一過去神通益物。第二現在神通益物。第三應有未來神通益物。第四總結三世益物不虛。今從初訖遠至餘國爲上第一過去神通益物作譬從諸子於後以下。爲上第二現在神通益物作譬。從其父聞已以下。爲上第三應有未來神通益物作譬。從諸善男子以下。爲上第四總結三世化物不虛作譬。上四段中。又別出重廣多。然今此譬多開略也。今此七譬。雖復爲上七種法作譬。若別爲論。前四譬總爲上第一成佛過去長遠作譬。後三譬亦總爲今將來長遠作譬。譬如良醫智慧聰達者。良醫譬如來。智慧譬三達智。明練方藥善治衆病者。言亦能知病識藥稱機爲說也。其人多諸子息若十二十乃至百數者。譬受化衆生等。至此譬上云我常在此娑婆世界說法敎化。以有事緣遠至餘國者。第二名醫就他國譬。上第二法說明此中衆生化緣旣盡。就化他方作譬。上云亦於餘處百千萬億那由他阿曾祇國導利衆生。從諸子於後以下。第三名醫還本譬。爲上第三現生王宮始成種智作譬。就中有二。第一明父見子病發還來。內合如來見發可化之機現生王宮。第二從諸子飮毒以下。明子見父還歸願救苦患。內合[0501]衆見佛生王宮。願賜敎化。後者謂就化他方之後也。他藥譬外道*耶敎。地譬五道。卽譬上云如來見諸衆生樂於少法德薄垢重者。至此明還來之由。內合現生之由。是時其父還來歸家者。正明還歸。內合正現生宮。卽譬上爲是人說我少出家得阿耨三菩提。從諸子飮毒以下。第二明子見醫還願救苦患。內合衆生見佛始成求化。失心譬失解。不失心譬不失解。是謂昔在娑婆敎化時解也。從父見子等苦惱如是以下。第四名醫治子病譬。爲上第四法說諸經所說不同作譬。色譬理上之文。香譬文下之理。搗蓯和合者。譬必須文理相稱爲化也。卽譬上云如來所演經典皆爲度脫衆生或說己身或說他身。從而作是言以下勸服藥。內合自推。從其諸子中以下。第五名方便示死譬。爲上第五欲以難遭爲勸作譬就中凡有二意。一不失心者。隨敎服藥。能除病故[2302]不爲示死。內合利根衆生能隨敎懃善。故不爲此現滅。二者失心不隨醫敎。不能除病故。正爲此示死。內合鈍根衆生不從佛敎。不能遣惡故。正爲此等現滅。上中有二。第一正釋。第二結。從初訖而謂不美。譬上正釋。上云若佛久住於世薄福之人不種善根。從父作是念以下。譬上第二結。上云是故如來以方便說比丘當知諸佛出世難可値遇。從父作是念以下訖勿憂不差。譬雙林之前如來自唱至八十年當入𣵀槃。從作是敎已以下。譬正在雙林唱滅。是好良藥今留在此汝可取服勿憂不差者。良藥譬佛敎。言佛雖滅度。所說經敎猶留於世。汝等當學勿憂不增善也。他國譬雙林。使譬音聲。言至雙林以大音聲普告衆生。大覺世尊今將滅度。從是時諸子以下。第六名因示死有益譬。爲上第六以難遭爲勸有益作譬。上中有二。第一正釋。第二結釋。從初訖毒病皆喩。譬上第一正釋。上云斯衆生等必當生難遭之想心懷戀慕[1403]渇仰於佛便種善根。從其父聞子以下。譬上結釋。上云是故如來雖不實滅而言滅度。非實死故更來也。上旣云非實滅。故此云更來。然則若有緣其施化無息。若爾佛壽命今將來亦長遠。復倍上數。不論可證。從諸男子以下。第七名醫不妄譬。爲上第七法說結示滅非滅。言良醫只欲令利其子故非死而示死者。理實非虛。卽譬上云諸佛如來法皆如是爲度衆生皆實不虛。從我亦如是以下合譬。上開譬中凡有七譬。而今略不別合。我亦如是成佛已來無量無邊百千萬億那由他阿曾祇劫者。通合上成佛已來久遠中四種譬。從爲衆生故以下。亦通合今將來亦長遠中三種[2704]譬。初二十行半偈頌法說。後五行偈頌譬說。上法說中有二。第一明成佛以來久遠。第二明今將來亦長遠。今二十行半偈亦分爲二。第一初二行偈。頌第一成佛已來久遠。第二從爲度衆生故以下十八行半偈頌第二今將來亦長遠。上第一成佛已來久遠中有三。第一正明久遠。第二擧四種神通化物證成久遠。第三結久遠。今但通頌不別。上第二今將來亦長遠中有二。第一正明今將來長遠復倍上數。第二釋疑。今不頌第一正明久遠。唯頌第二釋疑。上第二釋疑中有二。第一正釋。第二結示滅非實滅。初八行半偈。頌第一正釋。從神通力如是以下十行偈。頌第二結示滅非實滅。上第一正釋中有三。第一直言現滅爲欲化物。第二正釋所以化物唯因現滅。第三重釋以難遭爲勸。今八行半偈。初二行偈頌第一直明現滅爲欲化物。從衆見我滅度以下六行半偈。通頌第二正釋所以化物唯因現滅第三重釋所以難遭爲勸。皆可見。從神通力如是以下十行偈。頌上第二結示滅非實滅。但文少廣。意則是一也。從如醫善方便以下五行偈。頌第二譬說。初一行頌開譬。從我亦爲世父以下四行偈頌合譬。上開中凡有七譬。前四譬爲成佛過去久遠作譬。後三譬爲今將來亦長遠作譬。今不頌爲過去久遠中四譬。但頌未來長遠中三譬。然但通頌不別。上合中有二。第一通合成佛已來久遠。第二亦通合未[2705]來長。我亦爲世父救諸苦患者。此二句頌上通合成佛過去久遠。從爲凡夫顚倒以下三行半偈。頌通合今將來長遠分別功德品第十六 此品分別聞經五種功德故。云分別功德品。入此品。訖如是之人等於是無有疑偈以來。開近顯遠以明果義長遠中。第四別流通果義。就中開爲二。第一先明時衆因聞佛壽長遠皆得益。第二從爾時佛告彌勒菩薩以下。正勸別流通果義。本義云。就廣明佛壽長遠中。開爲三。第一壽量[0801]一品。正廣明佛壽長遠。第二分別功德品初一長行。總爲時衆授記。第三從[1002]彌勒以偈頌長行。示己領解。而今不須。就第一明時衆得益中有三。第一正明得益之相。第二從佛說是諸菩薩以下。天雨花散佛供養。第三從爾時彌勒菩薩以下。明彌勒以偈讃嘆如來令益無數衆。此中文。本義微妙細釋。而不能受。故隨文直唱而已也。卽所謂闕所不審。第二天雨花。有花必有實。故以花證佛語不虛。第三彌勒以偈嘆佛。凡有十九行偈。分爲四。第一初一行偈嘆佛壽命長遠。第二從無數諸佛子以下十行偈。嘆上得益。第三從雨天曼陀羅以下六行偈。嘆上天雨花。第四從如是種種事以下二行偈總結嘆本義從此下示己領解。就第二嘆得益中有二。初八行偈嘆菩薩得益。從復有八世界以下二行偈。嘆凡夫得益。就嘆菩薩得益中亦有二。初七行偈正嘆。如是等以下一行偈結嘆。就嘆凡夫得益中亦有二初一行偈正嘆。後一行偈結嘆。從爾時佛告彌勒菩薩以下。別流通果義中。第[2903]二正勸別流通果義。本義云。從此*下入大段第三流通說。亦不須就中亦有長行偈。長行中亦有三。第一直明流通果義者功深報重。第二從若有善男子以下作格量。第三從若有善男子以下。擧菩提證結。皆可見。第二偈頌凡有十九行半偈。上長行中有三。第一直明功深報重。第二作格量。第三擧菩提證結。今略不頌第一第三。但頌第二作格量。十九行半偈。分爲二。初十四地偈。正頌上格量。卽明五度。亦可見。第二從其有諸菩薩以下五行半偈釋疑。何者每言若能一念信解則疑。然則都無常信耶。所以擧無量劫修行菩薩爲釋。亦可見。夫此經例同衆經有三大段。第一序說。第二正說。第三流通說。今者第一序說第二正說已竟。從此以下第三流通說。就中開爲二。第一從此下訖妙莊嚴王本事品。擧十品半經文。明他分流通。此二普賢菩薩一品明自分流通。此二重來意者。夫流通之義要在化他。所以先明他分流通。然若但勸化他則新學之徒或生退墮之心。所以亦明自分流通以勸之也。就第一他分流通開爲五重。第一此品與隨喜功德品。法師功德品。常不輕菩薩品。凡擧三品半經文。正明受持者功深流通者報重。命覓通經之人。第二擧如來神力品。明堪流通奉命誓流通。第三擧屬累品。明如來以經付屬。第四藥王菩薩本事品妙音菩薩品觀世音菩薩品凡擧三品。爲新發菩薩說其弘通方法。第五陀羅尼品妙莊[2904]嚴本事品擧二品。諸大菩薩等誓救弘通之人。就第一覓弘通中卽分爲三。第一此品直明功深報重覓弘通人。第二隨喜功德品。據隨喜功德作覓。第三法師品常不輕菩薩品。據五根明利作覓。就第一此品直覓中亦有長行偈。長行中亦有二。第一明佛現在時流通功報之相。第二從又復如來滅後以下。明佛滅度後時流通功報之相。就第一明現在時中亦有二。第一直言功報無量。第二從阿逸他以下。明其報重之相。卽有二相。一明見佛常在耆闍山。二明見娑婆世界成流離地。就第二滅後時中亦有四。第一明能受持者不須作塔。第二從況復有人以下。明亦應兼行五度。第三從若讀誦受持是經以下。明若幷造塔及僧坊持戒其報已近菩提。第四從阿逸他若我滅後以下。明受持此經人。立處應起塔。如供養佛塔作供養。就第一不須起塔中有二。第一明先已造故。第二從若我滅度後以下。明與作同故。皆可見。第二偈頌上長行中現在時滅後時有二。今不須第一現在時。但頌第二滅後時。上中有四。一明不須塔。二明應兼行六度。三明應幷造塔持戒。四明其人立處應起塔。今十九[2405]半行偈。初十一行半偈。頌第一不須塔從何況持此經以下三行偈。頌第二兼行五度。從若見此法師以下五行偈。頌第四其立處應起塔。不頌第三幷造塔持戒也。上第一不須塔中有二。第一明已造故。第二明與作同故。今十一行半偈。初五行半偈頌第一已造故。從若人持是經以下六行偈。頌第二與作同故隨憙功德品第十七 此品明隨憙功德利益故。仍爲品目也。此是正覓弘通人中。第二據隨憙功德作覓。就中自有二。第一彌勒問。第二如來答。二重各有長行偈。就佛長行中亦有四。第一明第五十人隨憙功德。第二從阿逸他以下。明須臾間詣僧房聽經功德。第三從若復有人以下。明分坐功德。第四又從若復有人以下。明告經名功德。就第一第五十人隨憙功德中有三。第一如來作格量問彌勒。第二彌勒作答。第三如來正明福多。後三重不開。可見。第二偈頌凡有十八行偈。初九行偈頌上第一第五十人隨憙功德。從若有勸一人以下五行偈。頌第四告經名功德。從若故詣僧房以下二行偈。頌第二須臾間聽經功德。從若於講法處以下二行偈。頌第三分坐功德。皆可見法師功德品第十八 此品中明五種法師功德故。仍爲品目也。此品與常不輕菩薩品。覓通經人中。第三據五根明利作覓。就中自在二。第一此品正據五根明利作覓。第二常不輕菩薩品證果報不虛。就此品正據五根明利作覓中亦有二。第一總明能持者得六根好報。第二從是善男子以下。別列六根好相。然此中六根功德。大合六千。其所以本疏妙釋。而私意不及故不記也。卽所謂闕所不明。就第二別列中。自列六根故。卽有六重。六重各有長行偈。則尋文可見常不輕菩薩品第十九 此品明如來昔日爲名常不輕菩薩時事故。仍爲品目也。此是據五根明利作覓中。第二證果報不虛。言如來爲常不輕菩薩時。慇懃受持是法華經。爲衆廣說令入佛道。以此功德生生世世得値無量諸佛。亦得六根淸淨。今現成佛。然則能持此經果報不虛自明也。就中亦有長行偈。長行中有四。第一結前罪福之相。第二從大勢以下。正明本事。第三從於意云何以下。會通古今。第四從當知此經以下。仍勸大衆。獲大罪報如前所說者如上火宅偈末所述。所得功得如向所說者如上法師功德品所明。就第二正明本事自有二。第一先明事本。第二從最初威音王如來以下。正明本事。自可見。第二偈頌凡有十九行半偈。上長行中已有四。第一先結罪福之相。第二正明本事。第三會通古今。第四仍勸大衆。但略第一先結罪福之相。餘三皆頌。初十行偈頌第二正明本事從彼時不輕以下三行半偈。頌第三會通古今。從我於前世以下。頌第四仍勸大衆。上第二正明本事中有二。第一先明事本。第二正明本事。今十行偈亦分爲二。初一行半偈。頌第一先明事本。從是佛滅度後以下八行半偈。頌第二正明本事如來神力品第二十 此品中現如來神力。仍爲品目。此是明他分流通中。第二湛流通者奉命流通。就中自有二。第一正明奉命流通。第二從爾時世尊以下。如來述勸。第一可見。就第二如來述勸中。卽有長行偈。長行中亦有二。第一現神力作勸。第二從佛告上行等菩薩以下。發口正勸。就第一現神力中凡有八種神力。一現舌相廣長。二放無量色光。三現還攝謦咳四現共禪[0901]𮪫五現六種地動。六令大衆見。七現空中唱言。八現瓔珞反成寶蓋。卽臨文自別。從爾時佛告以下。第二發口正述。就中卽有二。一正勸。二從是以下結勸。第二偈頌凡有十六行偈。亦分爲二。第一初四行偈。頌第一現神力。從屬累此經故以下十二行偈。頌第二發口正勸。然上有八種神力。今但頌五種神力。略不頌令大衆見。空中聲。瓔珞反成寶蓋三種神力屬累品[1902]二十一 此品明如來以經附囑故。仍爲品目也。此是他分流通中。第三明如來正以經附屬。就中有四。第一正附囑。第二從時諸菩薩以下。明大衆奉旨。第三從爾時釋迦牟尼佛以下。如來辭衆事竟。第四從說是語時以下。明大衆聞勅歡喜。就第一正附囑中自有三。第一正附囑。第二釋附囑之意。第三從汝等亦應以下。敎弘通方法結勸。後三重可見藥王本事品第二十二 此品明藥王菩薩昔日苦行通經。故仍爲品目。此品與妙音王品。觀世音品凡三品。明他分流通中。第四明流通方法。言若欲弘通此經者。直如此三大士修行也。而此三品分爲二。第一此藥王本事品。明以苦行弘通。第二妙音品觀世音品。明以普現色身弘通。然此三大士。皆能苦行現身。但互擧爲明也。就此品中卽有三。第一宿王花菩薩作問。第二從爾時佛告以下。如來答。第三從說此品時以下。經家叙時衆得益。幷出多寶如來讃嘆宿王花菩薩。第一可見。但就第二如來答中亦有三。第一正明苦行弘通。第二從佛告宿王花菩薩以下。會通古今。第三從宿王花若有發心以下。仍勸弘通。就第一正明苦行弘通中亦有二。第一明現身苦行弘通。第二從作是語已以下。明後身苦行弘通。從佛告宿王花以下。佛答中第二會通古今。從宿王花若有發心以下。佛答中第三仍勸弘通。就中自有四。第一直勸。第二嘆經功德最勝。卽擧十譬爲嘆。第三從宿王花以下。嘆經功用。第四從若人得聞此法花經以下。結勸弘通。就第一直勸中卽有二。第一勸學意見。第二以格量勸。就第二嘆經功德最勝中。卽擧十譬爲嘆。可見。就第三嘆經功用中亦有二。第一擧法說作嘆。第二從如淸涼地以下。擧十二譬爲嘆。從若有得聞此法花經以下。第四結勸。就中自有二。第一總結勸弘通。第二從若有人聞是藥王以下。別勸受持藥王品。第一可見。但就第二勸受持藥王品中亦有六。第一明轉女身生無量壽國。第二從是時諸佛以下。明諸佛亦嘆。第三從宿王花以下。結藥王德。第四從若有人聞以下。明聞藥王品隨喜最重。第五從是故以下。別附囑藥王品。第六從宿王花汝若見以下。重勸宿王汝慇懃供養弘通此經人。餘皆可見。但就第五別附囑藥王品中卽有二。第一直附囑。第二釋附囑之意。從說是藥王菩薩以下。品中第三經家叙時衆得益。幷出多寶如來讃嘆宿王花事妙音品第二十三 此中明妙音菩薩事。故仍爲品目也。此品與觀世音品。明流通方法中。第二明普現色身弘經益物。言若欲弘通此經。應如此二大士所爲也。就此品中開爲二十重。第一從初訖遍炤其國。明如來放光召妙音菩薩。第二從一切淨光莊嚴國中以下。明妙音菩薩被召。卽請花宿王智佛欲往。第三從爾時花宿王智佛以下。明花宿王智佛許往仍敎莫輕彼事。第四從妙音菩薩白佛言以下。明妙音奉勅。卽以神力自爲其坐。第五從爾時[2201]又文殊師利以下。明文殊問釋迦佛是何故也。第六從爾時釋迦牟尼佛以下。明如來隨事而答。第七從文殊師利白佛以下。問妙音因行願欲學。亦願欲見彼菩薩身。第八從爾時釋迦牟尼佛以下。明釋迦推多寶佛。第九從時多寶佛以下。多寶如來召妙音菩薩。第十從于時妙音以下。妙音受召至來。作禮釋迦。亦陳其佛相[2902]聞。仍願欲見多寶如來。第十一從爾時釋迦牟尼佛語多寶佛以下。明釋迦隨願令見。第十二從爾時花德菩薩以下。明花德菩薩問妙音本行。第十三從佛告花德以下。明如來答。第十四從爾時雷音王以下。會通古今。第十五從華德汝但見以下。正明普現色身益物之事。第十六從爾時華德以下。明華德問妙音所得三昧。第十七從佛告華德以下。如來答。第十八從說是妙音以下。明彼此菩薩衆因問妙音所得三昧皆得利益。第十九爾時妙音菩薩以下。明妙音還歸復命。第二十從說是妙音以下。明時衆得益觀世音品第二十四 此品亦明觀世音菩薩普現種種色身說法度物。故云觀世音品。就中初開爲三。第一無盡意菩薩問名觀世音之所以。第二如來隨問而答。第三時衆得益。第一不開。但就第二如來答中亦開有四。第一從初訖福德之利。明其悲心拔苦。慈心與樂。第二從云何遊此娑婆世界以下。正明普現種種色身說法化物。第三從我今當供養以下。無盡意菩薩供養觀世音菩薩。第四從爾時持地菩薩以下。明持地菩薩勸大衆。應進觀世音菩薩。就第一拔苦與樂中亦有三。第一從初訖是故衆生常應心念。明悲心拔苦。第二從若有女人以下。明慈心與樂。第三從無盡意若有人以下。擧格量勸進慈悲二德。就第一悲心拔苦中亦有二。第一正明悲心拔苦。第二從無盡意以下結勸。就第一正明悲心拔苦中亦有二。第一先明能救外難。第二從若有衆生多於婬欲以下。明能拔內惡。就第一能救外難中卽有七難。一火難。二水難。三風難。四被害難。五羅刹難。六杻械難。七[0601]急賊難。內惡卽心之三惡。第二明慈心與樂可見。從是故以下結。第三擧格量勸進。亦可見。就第二正明普現種種色身說法度物中。卽有問答。答中亦有正答結答。亦可見。就第三無盡意作供養中有五。一作供。二觀世音不受。三無盡意請受。四如來勸受。五受。從爾時持地菩薩以下。第四勸進。[1302]從佛說是以下。品中[1303]第三時衆得益。皆可見陀羅尼品第二十五 此中明以陀羅尼神呪誓救弘通者故。仍爲品目也。此品與妙莊嚴正本事。明化他流通中。第五明諸大菩薩等誓救弘通人。就中卽有二。第一此品正明以呪守救。第二妙莊嚴王本事品。如來證述不虛。就此品中自有四。第一藥王將發誓護。先問如來弘通得福之相。第二從佛告藥王以下。如來以格量反問藥王。卽明福德甚多。第三從爾時藥王菩薩以下。正明發誓守救。第四從說是陀羅尼品以下。明時衆得益。第一第二可見。但就第三正明發誓守救中。有五種人誓救。則尋文可見。前四人中卽無餘意。但就第五羅刹女中自有二。第一羅刹女誓救。第二從佛告諸羅刹女以下。如來述答。品中第四得益。亦可見妙莊嚴王本事品第二十六 此中明妙莊嚴王本事故。仍爲品目也。此是發誓守護中。第二如來證述不虛。就中有三。第一正明本事。第二從佛告大衆以下。會通古今。第三從佛說此以下。明時衆得益。第一正明本事。卽隨文自見。但證述有三意。一者只是父子之間。必須善敎相護乃入佛道者。卽今世弘通此經之人。必賴諸菩薩守護。乃得勢利不論明矣。二者淨藏淨眼二子。亦能信受法花經功德故。今得藥王藥上者。則今諸菩薩發誓守護弘通此經人。諾哉有意耳。三者于時*耶見妙莊嚴。隨其子敎信受法華經故。亦得今花德身。于時淨德夫人與其二子。同心善敎其王故。亦得今光焰莊嚴身者。則今世衆生可不懃受弘通此經人所說哉普賢勸發品第二十七 此品明普賢菩薩勸發自行流通故。仍爲品目也。大段第三流通說中。初開爲二。第一明他分流通。第二明自分流通。今他分流通已竟。此是第二明自行流通。此自分流通來意。卽如上釋。言若能自行具足。卽化他自然。就中開爲五重。第一明普賢菩薩將欲勸自行流通。從東國來請佛。欲聞說法華經。又問何爲能得此經。第二從佛告普賢菩薩以下。如來擧四法而答。第三從爾時普賢菩薩以下。普賢正勸自行流通。第四從爾時釋迦牟尼佛以下。如來述答。第五從說是普賢勸發品時以下。明時衆得益。前二重可見。但就第三正勸自分流通中有三。第一明若能自受持讀誦者。我當以種種守護。第二從世尊若有菩薩以下。請念知恩。第三從是故以下結勸。就第四如來述答中亦有三。第一直述其以種種神力守護。第二從普賢者以下。別述其請念知恩。第三從是故以下。述其第三結勸。從說是普賢以下。品中第五明時衆得益[0904]法華疏下卷